橄榄根

橄榄根,中药名。为橄榄科植物橄榄Canariumalbum(Lour.)Raeusch.的根,主要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具有祛风湿,舒筋络,利咽喉之功效,用于风湿痹痛,手足麻木,脚气,咽喉肿痛。
别名 白榄根
药味 味苦
药性
归经 味苦,性寒。归脾、肾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祛风湿,舒筋络,利咽喉。
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,手足麻木,脚气,咽喉肿痛。
橄榄根
  • 橄榄根
  • 橄榄根
  • 橄榄根
橄榄根
拼音注音
Gǎn Lǎn Gēn
别名

白榄根。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橄榄科植物橄榄Canarium album (Lour.) Raeusch.的根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narium album (Lour.) Raeusch.[Pimela alba Lour.]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洗净,切片,鲜用或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低海拔的杂木林中,有栽培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原形态

橄榄 常绿乔木,高10-20m。有胶粘性芳香的树脂。树皮淡灰色,平滑;幼枝、叶柄及叶轮均被极短的柔毛,有皮孔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,长15-30cm;小叶11-15,长圆状披针形,长6-15cm,宽2.5-5cm,先端渐尖,基部偏斜,全缘,秃净,网脉两面均明显,下面网脉上有小窝点,略粗糙。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,与叶等长或略短;萼杯状,3浅裂,稀5裂;花瓣3-5白色,芳香,长约为萼之2倍;雄蕊6,插生于环状花盘外侧;雌蕊1,子房上位。核果卵形,长约3cm,初时黄绿色,后变黄白色,两端锐尖。花期5-7月,果期8-10月。

性味

微苦;平

功能主治

祛风湿;舒筋络;利咽喉。主风湿痹痛;手足麻木;脚气;咽喉肿痛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含漱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橄榄根

功效作用

功能
祛风湿,舒筋络,利咽喉。
主治
用于风湿痹痛,手足麻木,脚气,咽喉肿痛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含漱。
相关论述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舒筋活络,祛风除湿。可治风湿腰腿酸痛,产后风瘫,手脚麻木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关节风湿:橄榄根15g,合牛肉250g炖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
2、治筋骨酸痛:鲜橄榄根120g,黄酒120ml。水冲炖服。(福建《民间实用草药》)

3、治脚气证:(白榄)根二三两,和猪脚一只,同煎汤饮之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

4、治单双乳蛾:鲜橄榄根120g,米醋1盏。水煎漱喉,日五六次。(福建《民间实用草药》)

5、治羊痫风:橄榄根15-30g。开水磨至乳白色,加温服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全年均可采挖,洗净,切片,鲜用或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橄榄科植物橄榄。
形态特征
橄榄,常绿乔木,高10-20m。有胶粘性芳香的树脂。树皮淡灰色,平滑;幼枝、叶柄及叶轴均被极短的柔毛,有皮孔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,长15-30cm;小叶11-15,长圆状披针形,长6-15cm,宽2.5-5cm,先端渐尖,基部偏斜,全缘,秃净,网脉两面均明显,下面网脉上有小窝点,略粗糙。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,与叶等长或略短;萼杯状,3浅裂,稀5裂;花瓣3-5,白色,芳香,长约为萼之2倍;雄蕊6,插生于环状花盘外侧;雌蕊1,子房上位。核果卵形,长约3cm,初时黄绿色,后变黄白色,两端锐尖。花期5-7月,果期8-10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低海拔的杂木林中,有栽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