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花

梅花,中药名。为蔷薇科植物绿萼梅ArmeniacamumeSieb.f.viridicalyx(Makino)T.Y.Chen的花蕾。具有疏肝解郁,开胃生津,化痰的功效。主治肝胃气痛,胸闷心烦,暑热烦渴,食欲不振,梅核气,妊娠呕吐,瘰疬结核,痘疹。

别名 绿萼梅,绿梅花,白梅花
药味 涩,酸
药性
归经 胃经,肺经,肝经
分类 理气药
产地 全国
功能 疏肝解郁,开胃生津,化痰。
主治

肝胃气痛、胸闷心烦、暑热烦渴、食欲不振、梅核气、妊娠呕吐、瘰疬结核、痘疹。

梅花
  • 梅花
  • 梅花
梅花

《中国药典》:梅花

拼音注音
Méi Huā
英文名
FLOS MUME
来源

本品为蔷薇科植物Prunus mume (Sieb.)Sieb. et Zucc.的干燥花蕾。初春花未开放时采摘,及时低温干燥。

性状

本品呈类球形,直径3~6mm,有短梗。苞片数层,鳞片状,棕褐色。花萼5,灰绿色或棕红色。花瓣5或多数,黄白色或淡粉红色。雄蕊多数;雌蕊1,子房密被细柔毛。体轻。气清香,味微苦、涩。

归经

归肝、胃、肺经。

性味

微酸、涩,平。

功能主治

开郁和中,化痰,解毒。用于郁闷心烦,肝胃气痛,梅核气,瘰疬疮毒。

用法用量

3~5g。

摘录
《中国药典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梅花

拼音注音
Méi Huā
别名

酸梅、黄仔、合汉梅

英文名
Flos Mume
来源

为蔷薇科植物Prunus mume(Sieb.)Sieb.et Zucc.的花蕾。初春花未开放时采摘,及时低温干燥。

生境分布

全国有栽培。

原形态

落叶乔木,小枝多绿色,枝端尖刺状,无毛,叶互生,宽卵形至卵形,长4~10cm,宽3~5.5cm,先端长渐尖,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,边缘有细锯齿,下面色较浅,嫩时两面有毛,老时仅下面脉上有柔毛;叶柄有毛,托叶早落。花1~2朵簇生,先叶开放,有香气,萼片5,常带紫红色,花后常不反折;花瓣5,白色、红色或淡红色,有的重瓣;雄蕊多数,心皮1,密被短柔毛。核果近球形,两边扁,有纵沟,直径2~3cm,熟时黄色,有短柔毛。花期3月,果期5~6月。

性状

花蕾尖球形,直径3~6mm,有短梗。苞片数层,鳞片状,棕褐色;花萼灰绿色或红棕色;花瓣5或多数,黄白色或淡粉红色。体轻。气清香,味微苦、涩。

化学成分

含苯甲酸、苯甲醛、异丁香酚(isoeugenol)等。

性味

性平,味微酸、涩。

功能主治

开郁和中,化痰,解毒。用于郁闷心烦、肝胃气痛、梅核气、瘰疬疮毒。

备注

近成熟的果实亦入药,称:"乌梅",能敛肺生津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梅花

拼音注音
Méi Huā
别名

白梅花、绿萼梅、绿梅花

来源

药材基源:本品为蔷薇科植物绿萼梅的花蕾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meniaca mume Sieb. [Prunus mume Sieb.et Zucc.]

采收和储藏:1月花未开时采摘,及时低温干燥。

生境分布

我国各地多已栽培,以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。

原形态

梅 落叶小乔木,高可达10m。树皮淡灰色,小枝细长,先端刺状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.5cm,被短柔毛;托叶早落;叶片椭圆状宽卵形,春季先叶开花,有香气,1-3朵簇生于二年生侧枝叶腋。花梗短;花萼通常红褐色,但有些品种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;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,直径约1.5cm,宽倒卵形;雄蕊多数。果实近球形,直径2-3cm,黄色或绿白色,被柔毛;核椭圆形,先端有小突尖,腹面和背棱上的沟槽,表面具蜂窝状孔穴。花期春季,果期5-6月。

性状

性状鉴别 干燥花蕾呈类球形,直径3-6mm,有极短花梗。苞片数层,鳞片状,长3.5mm,宽至2mm,暗棕色,有短毛。萼片5,广卵形,直径约至4mm,灰绿色或棕色,有毛。花瓣5或多数,阔卵圆形,长约4mm,宽约至5.5mm,黄白色。雄蕊多数,雌蕊1,子房着生于凹陷的花托上,表面密被细柔毛。体轻,气清香,味微苦、涩。

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 淡棕色。腺毛着生于苞片边缘,全体呈短棒状,略弯曲,长160-200μm,直径40-50μm,头部长圆形,由数十个分泌细胞组成,外围角质层明显,内含棕黄色物;柄部多细胞,排成3-4列。非腺毛着生于萼片及苞片,无色或淡黄棕色。单细胞非腺毛壁平直或稍弯曲,先端略呈钩状,长短不一,长34-300μm,直径8-20μm,壁厚2-5μm,有的表面可见疣点;多细胞非腺毛有2-4细胞,单列,长70-210μm,细胞间隔壁菲薄。花粉粒大多发育不全,发育完全者近球形,直径34-46μm,有3孔沟,外壁表面隐约可见条纹状雕纹。草酸钙簇晶较多见,直径10-34μm,呈类圆形,棱角较宽钝或不甚明显,有的呈碎块状,偶见方晶。萼片下表皮细胞多角形,垂周壁略呈念珠状增厚,表面具角质层纹,气孔类圆形,不定式,副卫细胞4-6花瓣。萼片上表皮细胞较大,壁略增厚,念珠状增厚不明显。花瓣表皮细胞多角形,垂周壁薄,波状弯曲。花粉囊内壁细胞断面观呈类方形,细胞界限不甚明显;表面观类圆形,有网状增厚纹理。

化学成分

梅花含挥发油,其中主要含苯甲醛(benzaldehyde),苯甲醇(benzyl alcohol),4-松油烯醇(terpinen-4-ol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苯甲酸(benzoic acid),异丁香油酚(isoeugenol)等共70余种成分。

鉴别

薄层包谱 取梅花粗粉1g,加甲醇10ml,冷浸24h,滤过,滤液浓缩至2ml,供点样用。另取绿原酸、芦丁、槲皮素为对照品。取样品与对照品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,以乙醇乙酯-甲醇-水-甲酸(13:2.5:1:0.02)为展开剂,展距10cm。挥尽溶剂后,先在紫外光灯(365nm)下观察,绿原酸显蓝色荧光,样品有相同荧光斑点;再喷5%三氯化铝乙醇试剂,吹干后置紫外光灯下观察,芦丁及槲皮素显亮黄色荧光,样品于相同位置有同样荧光斑点。

归经

归肝、胃、肺经

性味

味苦、微甘、微酸,性凉。

功能主治

疏肝解郁,开胃生津,化痰。主用于郁闷心烦;肝胃气痛;梅核气;瘰疬疮毒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2-6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鲜品敷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梅花

功效作用

功能

疏肝解郁,开胃生津,化痰。

主治

肝胃气痛、胸闷心烦、暑热烦渴、食欲不振、梅核气、妊娠呕吐、瘰疬结核、痘疹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2-6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鲜品,敷贴。

注意事项

尚不明确。

化学成分

梅花含挥发油,其中主要含苯甲醛,苯甲醇,4-松油烯醇,棕榈酸,苯甲酸,异丁香油酚等共70余种成分。

相关论述

1、《本草原始》:“清头目,利肺气,去痰壅滞上热。”

2、《药性纂要》:“助胃中生发之气,清肝经郁结之热。”

3、《百草镜》:“解先天胎毒。开胃散郁。煮粥食,助清阳之气上升。”

4、《纲目拾遗》:“安神定魂,解先天痘毒、凡中一切毒。”

5、《饮片新参》:“红梅花清肝解郁,治头目痛;绿萼梅平肝和胃,止脘痛、头晕,进饮食。”

6、《天目山药用植物志》:“平肝理气,涤痰热。治瘿瘤结核。常用于妇人精神抑郁,胸膈闷塞不舒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咽喉异物感,上部食管痉挛:梅花、玫瑰花各3g。开水冲泡,代茶常饮。

2、治妊娠呕吐:梅花6g,开水冲泡、代茶饮。(1-2方出自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)

3、治瘰疬:鸡蛋开一孔,入绿萼梅花将开者七朵,封口,饭上蒸熟,去梅花食蛋,每日1枚,七日痊愈。(《纲目拾遗》)

4、治痘疹:①每年腊月清晨,摘带露绿萼梅一百朵,加上白糖,捣成小饼,令食之。(《不药良方》)②治痘已出未出,不起不发,隐在皮肤,并治麻疹斑疹:梅花一两,桃仁、辰砂、甘草各二钱,丝瓜五钱。为末。每服五分,参苏汤下。

5、治唇上生疮:白梅瓣贴之,如开裂出血者即止。(4-5方出自《赤水玄珠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1月花未开放时采摘,及时低温干燥。

炮制方法
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及枝梗。

保存方法

贮干燥容器內,置阴凉干燥处。

药材鉴别

鉴别

1、本品粉末棕色。花粉粒近球形,极面观呈类圆三角形,直径35-45μm,3孔沟。非腺毛无色或黄棕色,由1-4细胞组成,单细胞多见,平直或稍弯曲,长短不一,直径10-28μm。草酸钙结晶存在于薄壁细胞中或散在,直径8-33μm,棱角不明显或宽钝,有的呈碎块状。苞片或萼片表皮细胞表面观类方形、长方形或不规则多角形,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,角质纹理隐约可见,气孔可见。花粉囊内壁细胞具细密网状增厚纹理,少见。

2、取本品粉末0.5g,加50%甲醇15ml,超声处理30分钟,滤过,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梅花对照药材0.5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再取绿原酸对照品、异槲皮苷对照品,加甲醇制成每1ml含绿原酸50μg、异槲皮苷25μg的混合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(通则0502)试验,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-4μl,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,以正丁醇-醋酸-水(5∶0.15∶4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3%三氯化铝乙醇溶液,热风加热至斑点清晰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。

药材性状

干燥花蕾呈类球形,直径3-6mm,有极短花梗。苞片数层,鳞片状,长3.5mm,宽至2mm,暗棕色,有短毛。萼片5,广卵形,直径约至4mm,灰绿色或棕色,有毛。花瓣5或多数,阔卵圆形,长约4mm,宽约至5.5mm,黄白色。雄蕊多数,雌蕊1,子房着生于凹陷的花托上,表面密被细柔毛。体轻,气清香,味微苦、涩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蔷薇科杏属绿萼梅。

形态特征

梅:落叶乔木,高达10m。树皮灰棕色,小枝细长,先端刺状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.5cm,被短柔毛;托叶早落;叶片椭圆状宽卵形,春季先叶开花,有香气,1-3朵簇生于二年生侧枝叶腋。花梗短;花萼通常红褐色,但有些品种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;花瓣5,白色或淡红色,直径约1.5cm,宽倒卵形;雄蕊多数。果实近球形,直径2-3cm,黄色或绿白色,被柔毛;核椭圆形,先端有小突尖,腹面和背棱上的沟槽,表面具蜂窝状孔穴。花期春季,果期5-6月。 绿萼梅的花为白色,花萼绿色。

分布区域

我国各地多已栽培,以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。

道地产区

主产于江苏、浙江,各地均有裁培,一般多自产自销,并销东北、华北等地。

生长见习

梅的适应性较强,耐寒。喜温暖湿润气候,需阳光充足,花期温度对产量影响极大,低于-5--6℃或高于20℃对座果率有明显影响,年平均气温16-23℃,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mm以上的地区最适宜栽培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以疏松肥沃、土层深厚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。怕涝,耐干旱,低畦多湿之地不宜栽植。

繁殖方式

用种子、嫁接、压条等方法繁殖。

栽培技术

1、种子繁殖:于6月采果后取种子秋播。或将种子沙藏越冬,翌年2-3月春播。因种子繁殖不易保持原品种特性,所以只作砧木或育种选种用。一般以嫁接繁殖为主。

2、嫁接繁殖:多采用枝接或芽接,砧木用杏、李、梅等实生苗。枝接宜于春季萌芽前进行,芽接应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行,选阴天为宜,切忌在雨天。嫁接成活后,翌年春季萌芽前出圃定植。

病虫防治

1、病害有炭疽病,4月下旬发病,6-8月为盛发期。发病前喷1:1:100-150波尔多液1-2次,以保护新梢;发病后喷洒50%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%多菌灵1000倍液,每隔7d1次,喷2-3次。

2、虫害有桃红颈天牛,蛀食树干,严重时主干蛀空,植株枯死。防治方法,人工捕杀成虫或用黑光灯诱捕成虫。桃粉蚜可用2.5%溴氰菊酯2000-3000倍液,每隔7d喷1次,连续喷2-3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