蒟蒻薯

蒟蒻薯,中药名。为蒟蒻薯科植物箭根薯TaccachantrieriAndre的根茎。分布于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具有清热解毒,理气止痛的功效。主治胃肠炎,胃及十二指肠溃疡,消化不良,痢疾,肝炎,疮疖,咽喉肿痛,烧、烫伤。

别名 水狗仔、老虎须、山大黄、大水田七、黄牛胆、大叶屈头鸡、老虎花
药味 味苦
药性
归经 味苦,性凉,归胃、脾、肝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解毒,理气止痛。
主治

胃肠炎,胃及十二指肠溃疡,消化不良,痢疾,肝炎,疮疖,咽喉肿痛,烧、烫伤。

蒟蒻薯
  • 蒟蒻薯
  • 蒟蒻薯
蒟蒻薯
拼音注音
Jǔ Ruò Shǔ
别名

水狗仔、老虎须、山大黄、大水田七、黄牛胆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蒟蒻薯科植物箭根薯的根茎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acca chantrieri Andre[T. minor Ridl.;T.esquirolii(Levl.)Rehd.]

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挖,洗净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阴湿处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原形态

箭根薯 多年生草本。根茎块状,环节明显,须根多数。叶基生,具长柄,炳长10-30cm,基部扩展成鞘状抱茎,肉质;叶片长椭圆形,长20-50cm,宽7-14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下延,全缘,上面绿色,下面浅绿色,两面无毛;主脉粗壮向下突出,侧脉羽状平行。花葶从叶丛中抽出;总苞片4,暗紫色;数朵花簇生,排列成伞形花序状,常下垂;苞片线形,长约10cm;花被裂片6,紫褐色,内轮裂片较宽,先端具小尖头;雄蕊6,花丝顶部兜状,柱头弯曲成伞形,3裂,每裂片又2浅裂。浆果肉质,椭圆形,具6棱,成熟后紫褐色;种子肾形,民约3mm。花果期4-11月。

化学成分

根茎含甾体皂甙薯蓣皂甙元-3-D-α-L-吡喃鼠李糖基-(l→2)- [O-α-L-吡喃鼠李糖基-(l→3)]-O-β-D-吡喃葡萄糖甙 } diosgenin-3-β-O-α-L-rhamnopyranosyl(l→2)[O-α-L-rhamnopyranosyl-(l→3)]-O-β-D-glucopyranoside},另含豆甾醇(stigmasterol)和胡萝卜甙(daucosterin)。

归经

胃;脾;肝经

性味

苦;凉;有小毒

注意

内服不可过量。孕妇禁服。

功能主治

清热解毒;理气止痛。主胃肠炎;胃及十二指肠溃疡;消化不良;痢疾;肝炎;疮疖;咽喉肿痛;烧烫伤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蒟蒻薯

功效作用

功能

清热解毒,理气止痛。

主治

胃肠炎,胃及十二指肠溃疡,消化不良,痢疾,肝炎,疮疖,咽喉肿痛,烧、烫伤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注意事项

内服不可过量。孕妇禁服。

相关论述

《云南中草药》:“苦,微寒,小毒。”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苦,辛,凉。”

《云南中草药》:“理气止痛,去瘀生新。主治胃、十二指肠溃疡,慢性胃炎,咽喉肿痛,疮疡肿毒。”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清热解毒。治肠炎,痢疾,消化不良,肝炎,流行性感冒,扁桃体炎,肺炎,疟疾,烧烫伤。”

临床应用

现代研究

现代临床用于治疗胃溃疡病,腹水,肺结核早期,百日咳,外伤出血,牙痛,水火烫伤,跌打损伤,流行性感冒,肺炎,伤口溃烂和骨髓炎等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春、夏季采挖,洗净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蒟蒻薯科植物箭根薯。

形态特征

箭根薯,又名大叶屈头鸡《广西植物名录》,老虎花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多年生草本。根茎块状,环节明显,须根多数。叶基生,具长柄,柄长10-30cm,基部扩展成鞘状抱茎,肉质;叶片长椭圆形,长20-50cm,宽7-14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下延,全缘,上面绿色,下面浅绿色,两面无毛;主脉粗壮向下突出,侧脉羽状平行。花葶从叶丛中抽出;总苞片4,暗紫色;数朵花簇生,排列成伞形花序状,常下垂;苞片线形,长约10cm;花被裂片6,紫褐色,内轮裂片较宽,先端具小尖头;雄蕊6,花丝顶部兜状,柱头弯曲成伞形,3裂,每裂片又2浅裂。浆果肉质,椭圆形,具6棱,成熟后紫褐色;种子肾形,长约3mm。花果期4-11月。

分布区域

分布于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道地产区

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生长环境

生于林下阴湿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