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马耳蕨根

对马耳蕨根,中药名。为鳞毛蕨科植物对马耳蕨Polystichumtsus-simense(Hook.)J.Sm.的根茎。分布于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西藏等地。具有清热泻火之功效。常用于目赤肿痛。
别名 -
药味 味苦
药性
归经 味苦,性寒。归肝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泻火。
主治 目赤肿痛。
对马耳蕨根
  • 对马耳蕨根
  • 对马耳蕨根
对马耳蕨根
拼音注音
Duì Mǎ ěr Jué Gēn
出处
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
来源

为鳞毛蕨科植物对马耳蕨根茎

功能主治

治目赤肿痛。

用法用量

鲜对马耳蕨根茎(去鳞毛)一两,水煎,加白糖,早晚饭前各服一次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对马耳蕨根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清热泻火。
主治
目赤肿痛。
用法用量
内服:30g,煎汤。
相关论述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“治目赤肿痛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治目赤肿痛:对马耳蕨根茎(去鳞片)30g。水煎,加适量白糖服。(《中国药用孢子植物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全年均可采收,以秋季采集较好。挖出后除去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鳞毛蕨科植物对马耳蕨。
形态特征
对马耳蕨,又名马祖耳蕨。植株高30-50cm。根茎近直立,与叶柄基部被黑褐色卵状披针形和棕色钻状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15-30cm,禾秆色,向上疏生黑色线形鳞片;叶片披针形,长15-30cm,宽8-15cm,基部不变狭,二回羽状;羽片镰状披针形,基部上侧1片小羽片大而突起,与叶轴平行,通常浅裂,向上的小羽片边缘有刺状尖齿,裂片上有羽状脉,小脉单一或分叉。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;囊群盖圆肾形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西藏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400-3000m的山坡林下沟边或岩石缝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