茅莓,中药名。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茅莓(RubusparvifoliusL.)的茎叶。分布于华东、中南及四川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等地。味苦、涩,性凉。具有散瘀,止痛,解毒,杀虫的功效,常用于吐血、跌打刀伤、产后瘀滞腹痛、痢疾、痔疮、疥疮等病症。
用于吐血,跌打刀伤,产后瘀滞腹痛,痢疾,痔疮,疥疮等病症。
蛇泡簕、三月泡、红梅消、虎波草、薅秧藨
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茅莓Rubus parvifolius.,以根或茎、叶入药。秋季挖根,夏秋采茎叶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苦、涩,凉。
清热凉血,散结,止痛,利尿消肿。用于感冒发热,咽喉肿痛,咯血,吐血,痢疾,肠炎,肝炎,肝脾肿大,肾炎水肿,泌尿系感染,结石,月经不调,白带,风湿骨痛,跌打肿痛;外用治湿疹,皮炎。
0.5~1两;外用适量,鲜叶捣烂外敷,或煎水熏洗。
天青地白草、红梅消、三月泡
为蔷薇科植物茅莓Rubus parviflolius L.的茎叶。夏季采收茎叶,晒干或鲜用。
生于山坡、路旁,荒地灌丛中和草丛中。分布于华东、中南及四川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。
落叶小灌木,被短毛和倒生皮刺。三出复叶互生,顶端小叶较大,阔倒卵形或近圆形,长2.5~5cm,宽2~5cm,边缘有不规则锯齿,上面疏生长毛,下面密生白色绒毛;花萼5裂,被长柔毛或小刺;花瓣5,粉红色,倒卵形;雄蕊多数;心皮多数,分离,生于凸起的花托上。聚合果球形,熟时红色可食。花期5~6月,果期7~8月。
叶含鞣质;预试茎含酚类、鞣质。
性平,味甘、酸。
散瘀,止痛,解毒,杀虫。用于吐血、跌打刀伤、产后瘀滞腹痛、痢疾、痔疮、疥疮。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茅莓
散瘀,止痛,解毒,杀虫。
用于吐血,跌打刀伤,产后瘀滞腹痛,痢疾,痔疮,疥疮等病症。
内服:15-30g。外用:适量,鲜叶捣烂外敷,或煎水熏洗。
孕妇慎服。
止血和抗血栓作用。
1、治泌尿系结石:茅莓根60g,石韦30g,海金砂、车前草各15g,水煎服。(《精编中草药图谱》)
2、治风湿关节痛:茅莓根60g,白酒500ml,浸泡7天,每次服l小杯,每日2次。(《精编中草药图谱》)
3、治过敏性皮炎:茅莓根30g,水煎,去渣,入明矾适量,洗患处。(《精编中草药图谱》)
4、治创伤出血:茅莓叶,晒干研末,取适量局面撒敷,外盖洁净纱布。(《精编中草药图谱》)
秋季挖根,夏秋采茎叶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,筛去碎屑。
根圆柱形,常扭曲,长10-30cm,直径0.3-1.2cm。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,具纵皱纹,外层栓皮有时呈片状剥落,露出红棕色内皮。根头部呈不规则块状,常有茎残基和被白色绒毛的干枯幼茎叶。质坚硬,断面略平坦,淡黄棕色,有放射状纹理。气微,味微涩。
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茅莓。
落叶小灌木。有短毛和有倒生皮刺。叶互生,复叶,小叶通常3,偶见5,上面深绿色,白色毛,小叶宽菱形至宽倒卵形;托叶针状。聚伞花序合成伞房状:花小,花瓣紫红色或粉红色。聚合果球形,成熟时红色。花期5-6月,果期7-8月。
生于山坡杂木林下、向阳山谷、路边或荒野地。
分布于华东、中南及四川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