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叶一把伞

七叶一把伞,中药名。为樟科植物倒卵叶黄肉楠Actinodaphneobovata(Nees)Blume[LitseaobovataNees]的树皮。七叶一把伞分布于云南、西藏等地。具有祛风活血,通经络,续筋骨之功效。常用于跌打骨折。
别名 莫苏、把漂
药味 味辛
药性
归经 味辛,性温。归肝、肾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祛风活血,通经络,续筋骨。
主治 用于跌打骨折。
七叶一把伞
  • 七叶一把伞
  • 七叶一把伞
七叶一把伞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七叶一把伞

拼音注音
Qí Yè Yì Bǎ Sǎn
别名

倒卵叶六驳

来源

樟科黄肉楠属植物倒卵叶黄肉楠Actinodaphne obovata Blume,以树皮入药。全年可采,切碎晒干,研末。

性味

辛,温。

功能主治

舒筋活络,接骨。用于骨折。

用法用量

外用适量,配合其他药物捣烂敷患处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七叶一把伞

拼音注音
Qí Yè Yì Bǎ Sǎn
出处

《云南中草药》

来源

为樟科植物倒卵叶六驳树皮。全年可采。切碎晒干,研末备用。

生境分布

生于山野疏林中。分布我国西南部。

原形态

常绿乔木。叶互生,稍革质,椭圆形或倒卵圆形,长24~27厘米,宽8~12厘米,叶背粉白色,全缘。花单性异株,为稠密的花束,有早落的苞片数枚;花被6裂;雄蕊12,花药4室,全部内向。果位于杯状、扩大的花被管上。

性味

辛,温。

功能主治

温经活络,接骨。治骨折。

用法用量

外用:研末调敷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七叶一把伞

拼音注音
Qí Yè Yì Bǎ Sǎn
别名

莫苏、把漂

英文名
Bark of Japanese Stauntonvine
出处
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倒卵叶黄肉楠的树皮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ctinodaphne obocata(Nees)Blume[Litsea obovata Nees].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。切碎、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山野疏林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我国西南部。

原形态

倒卵叶六驳,常绿乔木。叶互生,稍革质,椭圆形或倒卵圆形,长24-27cm,宽8-12cm,叶背粉白色,全缘。花单性异株,为稠密的花束,有早落的苞片数枚;花被6裂;雄蕊12,花药4室,全部内向。果位于杯状、扩大的花被管上。

化学成分

叶及茎含生物碱,有黄肉楠碱(actinodaphnine),六驳碱(laurotetanine),N-甲基六驳碱(N-methyllaurotetanine),波尔定碱(boldine)。

归经

肝;肾经

性味

辛;温

功能主治

祛风活血;通经络;续筋骨。主主治跌打骨折

用法用量

外用:适量,捣烂敷或研末调敷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七叶一把伞

功效作用

功能
祛风活血,通经络,续筋骨。
主治
用于跌打骨折。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烂敷或研末调敷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云南中草药》:“温经活络,接骨。主治骨折。”

2、《云南中草药》:“气香、辛,温。”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全年均可采收。切碎,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樟科植物倒卵叶黄肉楠。
形态特征
倒卵叶黄肉楠又名倒卵叶六驳。常绿乔木,高10-12m,胸径约达20cm。小枝粗壮,密被锈色短柔毛,老时渐变无毛;顶芽大卵圆形。叶互生,或簇生于枝端,成轮生状;叶柄长2.5-5cm;叶片稍革质,椭圆形或倒卵圆形,大小形态变异大,长10-50cm,宽6-20cm,先端渐尖或钝尖,基部楔形或略圆,全缘,叶脉3-4对,老时上面无毛或沿脉略被短柔毛,有光泽,下面粉绿色,有锈色短柔毛或近于无毛。花单性异株,为稠密的花束,苞片早落;总花梗长1.2-2.5cm,密被黄褐色短柔毛;每一伞形花序有花5朵,花被裂片6,黄色,卵圆形,膜质;能育雄蕊9,花药4室,全内向,退化雌蕊子房具柔毛;雌花略小,子房近圆形,有长柔毛,花柱短,柱头大,2浅裂。果近椭圆形,长2-3cm,直径1-2cm,成熟时紫红色或黑色,生于杯状的果托上,果托直径可达1cm,果梗粗状。花期4-5月,果期至翌年3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1000-2700m的山谷溪旁或湿润的混交林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