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烛根

南烛根,中药名。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VacciniumbracteatumThunb.的根。南烛根分布于华东、中南至西南以及台湾等地。具有散瘀,止痛之功效。常用于牙痛,跌伤肿痛。
别名 乌饭树根
药味 味酸、微甘
药性
归经 味酸、微甘,性平。归肝、胃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散瘀,止痛。
主治 用于牙痛,跌伤肿痛。
南烛根
  • 南烛根
  • 南烛根
南烛根

《中药大辞典》:南烛根

拼音注音
Nán Zhú Gēn
出处

《纲目》

来源

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

功能主治

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"散瘀,消肿,止痛。"

复方

①治牙齿痛:乌饭树根,捣烂炖蛋吃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
②治手足跌伤红肿:乌饭树根,捣烂煎水洗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
③治小儿误吞咽铜铁物在喉内不下:南烛根烧灰细研,以热水调服一钱,瘥。(《圣惠方》)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南烛根

拼音注音
Nán Zhú Gēn
别名

乌饭树根

出处
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的根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accinium bracteatum Thumb.[V.spicatum(Lour.)Poiret;V.malaccense Wight;V.bracteatum var.Thunb.longitubum Hayata]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;鲜用或节片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丘陵地带或海拔400-1400m的山地,常见于山坡林内或灌木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至西南以及台湾等地。

原形态

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2-6(9)m。多分枝,幼枝被短柔毛,老枝紫褐色。叶柄长2-8mm,通常无毛或被微毛。叶片薄革质,椭圆形、菱状椭圆形、披针状椭圆形,长4-9cm,宽2-4cm,先端锐尖,渐尖,基部楔形,宽楔形,边缘有细锯齿,表面平坦有光泽,侧脉5-7对,斜伸至边缘以内网结。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长4-6cm,有多数花,花序轴密被短柔毛;苞片叶状,披针形,边缘有锯齿,宿存或脱落,小苞片2,线形或卵形,密被微毛或无毛;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,萼齿短小,三角形,长1mm左右;花冠白色,筒状,有时略呈坛状,长5-7mm,外面被短柔毛,内面有疏柔毛,口部裂片短小,三角形,外折;雄蕊内藏;花丝细长;花盘密被短柔毛,浆果直径5-8mm,熟时紫褐色。花期6-7月,果期8-10月。

性味

酸;微甘;性平

功能主治

散瘀;止痛。主牙痛;跌伤肿痛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9-15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洗。

各家论述

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散瘀,消肿,止痛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南烛根

功效作用

功能
散瘀,止痛。
主治
用于牙痛,跌伤肿痛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洗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湖南药物志》:“止血生肌补血。”

2、《广西本草选编》:“散瘀消肿,止痛。主治跌打损伤肿痛,牙齿痛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牙齿痛:(乌饭树)鲜根9-15g。捣烂炖鸡蛋吃。(《广西本草选编》)

2、治手足跌伤红肿:(乌饭树)根捣烂煎水洗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
3、治白带淋症:乌饭树根30g,牛奶子根30-60g,红枣树根15g。煎水,炖猪肉食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。
形态特征
乌饭树又名牛筋、黑饭草、南烛、乌饭草、乌草、南烛草木、男续、染菽、猴药、后卓、猴菽、草木之王、惟那木、墨饭草、饱饭花、苞越橘、米饭花、乌米饭树、康菊紫、饭筒树、称杆树、米碎子木。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2-6(9)m。多分枝,幼枝被短柔毛,老枝紫褐色。叶柄长2-8mm,通常无毛或被微毛。叶片薄革质,椭圆形、菱状椭圆形、披针状椭圆形,长4-9cm,宽2-4cm,先端锐尖,渐尖,基部楔形,宽楔形,边缘有细锯齿,表面平坦有光泽,侧脉5-7对,斜伸至边缘以内网结。总状花序顶生或腋,长4-6cm,有多数花,花序轴密被短柔毛;苞片叶状,披针形,边缘有锯齿,宿存或脱落,小苞片2,线形或卵形,密被微毛或无毛;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,萼齿短小,三角形,长1mm左右;花冠白色,筒状,有时略呈坛状,长5-7mm,外面被短柔毛,内面有疏柔毛,口部裂片短小,三角形,外折;雄蕊内藏,花丝细长;花盘密被短柔毛。浆果直径5-8mm,熟时紫褐色。花期6-7月,果期8-10月。
分布区域
。分布于华东、中南至西南以及台湾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丘陵地带或海拔400-1400m的山地,常见于山坡林内或灌木丛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