钝叶蔷薇

钝叶蔷薇,中药名。为蔷薇科植物钝叶蔷薇RosasertataRolfe的根。分布于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具有活血止痛,清热解毒之功效。常用于月经不调,风湿痹痛,疮疡肿痛。

别名 -
药味 味辛
药性
归经 味辛,性平,归肝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活血止痛,清热解毒。
主治

月经不调,风湿痹痛,疮疡肿痛。

钝叶蔷薇
  • 钝叶蔷薇
  • 钝叶蔷薇
  • 钝叶蔷薇
钝叶蔷薇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钝叶蔷薇

拼音注音
Dùn Yè Qiánɡ Wēi
出处
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
来源

为蔷薇科植物钝叶蔷薇。全年均可采挖。

生境分布

生于山坡灌丛中。分布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安徽、浙江等地。

原形态

钝叶蔷薇,又名:美丽蔷薇。

细小灌木,高约2米,有直立细刺。羽状复叶;小叶7~11,宽椭圆形或卵形,长6~20毫米,宽4~15毫米,先端钝或稍急尖,基部近圆形,边缘具锐锯齿,无毛,下面灰绿色;叶柄和叶轴均有稀疏腺毛和小皮刺;托叶宽,大部附着于叶柄上,边缘有腺毛。花单生或数朵聚生,有苞片;花梗长1.5~3厘米,无毛或有腺毛;花红色或紫红色,径4~6厘米;萼裂片卵状披针形,全缘,先端尾状;花瓣倒卵形。果卵形,长1.5~2厘米,深红色。

功能主治

治月经不调及痛风:钝叶蕾薇干根二至三两,水煎,冲黄酒、红糖,早晚饭前服。

治无名肿毒:鲜根在糙底碗上、加米泔水磨成糊状,涂患处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钝叶蔷薇

拼音注音
Dùn Yè Qiánɡ Wēi
英文名
Root of Garland Rose
出处

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钝叶蔷薇的根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osa sertata Rolfe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挖根,洗净,切片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390-2200m的山坡、路旁、沟边或疏林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
原形态

钝叶蔷薇 灌木,高约1-2m,小枝细弱,无毛,有直立皮刺或无刺。羽状复叶;小叶7-11,连叶柄长5-8cm;小叶片宽椭圆形或卵形,长10-25mm,宽7-15mm,先端钝或稍急尖,基部近圆形,边缘具锐锯齿,近基部全缘,两面无毛,下面灰绿色;小叶柄和叶轴均有稀疏柔毛、腺毛和小皮刺;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,离生部分耳状,边缘有腺毛。花单生或数朵聚生,有苞片;花梗长1.5-3cm,无毛或有腺毛;萼裂片5,卵状披针形,全缘,先端尾状;花直径4-6cm;花瓣倒卵形,粉红色或玫瑰色;花柱主离生,被柔毛。果卵球形,长1.5-2cm,直径约1cm,深红色。花期6月,果期8-10月。

归经

心;肝经

性味

辛;温

功能主治

活血止痛,清热解毒。主月经不调,风湿痹痛,疮疡肿痛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30-60g。外用:适量,鲜根磨成糊状,涂患处。

复方

治月经不调及痛风:钝叶蔷薇干根二至三两,水煎,冲黄洒、红糖,早晚饭前服。外用:鲜根在糙底碗上、加米泔水磨成糊状,涂患处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钝叶蔷薇

功效作用

功能

活血止痛,清热解毒。

主治

月经不调,风湿痹痛,疮疡肿痛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30-60g。外用:适量,鲜根磨成糊状涂敷。

注意事项

尚不明确。

相关论述

《天目山药用植物志》:“治月经不调,痛风,无名肿毒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月经不调及痛风:钝叶蔷薇干根60-90g。水煎,冲黄酒、红糖。早晚饭前服。忌食酸辣、芥菜。(《天目山药用植物志》)

2、治无名肿毒:钝叶蔷薇鲜根,在糙碗底上加米泔水磨成糊状,涂患处。(《天目山药用植物志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全年均可采,挖根,洗净,切片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蔷薇科植物钝叶蔷薇。

形态特征

灌木,高约1-2m。小枝细弱,无毛,有直立皮刺或无刺。羽状复叶;小叶7-11,连叶柄长5-8cm;小叶片宽椭圆形或卵形,长10-25mm,宽7-15mm,先端钝或稍急尖,基部近圆形,边缘具锐锯齿,近基部全缘,两面无毛,下面灰绿色;小叶柄和叶轴均有稀疏柔毛、腺毛和小皮刺;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,离生部分耳状,边缘有腺毛。花单生或数朵聚生,有苞片;花梗长1.5-3cm,无毛或有腺毛;萼裂片5,卵状披针形,全缘,先端尾状;花直径4-6cm;花瓣倒卵形,粉红色或玫瑰色;花柱离生,被柔毛。果卵球形,长1.5-2cm,直径约1cm,深红色。花期6月,果期8-10月。

分布区域

分布于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
道地产区

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
生长环境

生于海拔1390-2200m的山坡、路旁、沟边或疏林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