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丝线

红丝线,中药名。为爵床科植物红丝线Peristropheroxburghiana(Schult)Btem.的全草。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。具有清肝降浊,清肺止咳,散瘀消肿止痛之功效。常用于肝火上炎,高血压,痰浊,高血脂,糖尿病,肺结核咯血,肺炎;外用治跌打损伤肿痛。
别名 红丝线草、山蓝、红蓝、青丝线、四川草
药味 味甘、淡
药性
归经 味甘、淡,性凉。归肺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肝降浊,清肺止咳,散瘀消肿止痛。
主治 肝火上炎,高血压,痰浊,高血脂,糖尿病,肺结核咯血,肺炎;外用治跌打损伤肿痛。
红丝线
  • 红丝线
  • 红丝线
  • 红丝线
  • 红丝线
  • 红丝线
  • 红丝线
  • 红丝线
  • 红丝线
红丝线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红丝线

拼音注音
Hónɡ Sī Xiàn
别名

红丝线草、山蓝、红蓝、青丝线、四川草

来源

爵床科红丝线草属植物红丝线Peristrophe roxburghiana (Schult.) Brem.,以全草入药。全年可采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性味

甘、淡,凉。

注意

孕妇忌服。

功能主治

清肺止咳,散瘀止血。用于肺结核咯血,肺炎,糖尿病;外用治跌打损伤肿痛。

用法用量

0.5~1两。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红丝线

拼音注音
Hónɡ Sī Xiàn
别名

红蓝、山蓝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青红线(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)。

出处

《岭南采药录》

来源

为爵床科植物山蓝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

生境分布

多为栽培,亦有野生于山坡、荒地、路旁。分布我国南部。

原形态

多年生草本,高达50厘米。茎多分枝,下部匍匐生根,节稍膨大,呈膝屈状;嫩枝被柔毛。叶对生,阔卵形或卵形,长1.5~5厘米,宽1~4厘米,两面被毛。花紫红色,排成腋生或顶生聚伞花序,花序枝端有1对卵形叶状苞片,内有花3朵,通常仅1朵发育;花冠2唇形,下唇3裂。果棒状,2室,成熟时纵裂,胎座不上升;种子4颗,扁球形。花期冬初。

性味

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"味甘淡,性凉。"

功能主治
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痰火咳嗽,吐血。"

②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"清肺热,止咳。治咳嗽痰多,内伤咳血。"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0.5~1两(鲜者1~2两)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红丝线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清肝降浊,清肺止咳,散瘀消肿止痛。
主治
肝火上炎,高血压,痰浊,高血脂,糖尿病,肺结核咯血,肺炎;外用治跌打损伤肿痛。
用法用量
15-3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注意事项
孕妇忌服。
药理作用

1、降血压作用。

2、调脂保肝作用。

3、镇咳、祛痰和调节免疫作用。

4、解热作用。

5、对免疫功效的影响。

相关论述
《岭南采药录》:“治痰火咳嗽,吐血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肺结核咳血:红丝线9-15g。水煎服。(《广西本草选编》)

2、治口腔炎:红丝线9-15g。水煎服。忌鱼腥、韭菜和刺激性食物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
附注
~粤北、东江地区常用的跌打、风湿草药红丝线是茜草科茜草的根,并非本种。~~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全年可采。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本品多为长20-40cm的带叶茎枝。茎近圆柱形,略弯曲,绿褐色至黑棕色,多分枝,直径0.3-0.6cm,有明显膨大、屈膝状的节,节间长5-10cm,幼枝被柔毛;质脆,易断,断面有白色的髓或中空。叶皱缩或破碎,展平后为卵形或宽卵形,长2-5cm,宽2-4cm,两面被紫色柔毛,绿褐色或黑褐色,捣烂置开水中,片刻即见水中有红线状渗出物,稍久,水全部红色,故名“红丝线”。花紫褐色。于叶腋或枝端偶见。气无,味淡微温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爵床科植物红丝线。
形态特征
多年生草本,高达50cm。茎近圆柱形,略弯曲,绿褐色至黑棕色,多分枝,节稍膨大,荚节状,嫩枝被柔毛,质脆,易断,断面有白色的髓或中空。叶对生,具柄;叶片宽卵形或卵形,长1.5-5cm,宽1-4cm,两面被毛,先端短渐尖或急尖,基部楔形或稍钝圆;将叶揉烂后放在开水中片刻即有红丝线条出现,稍久,水全部变红,故名“红丝线”。秋冬开紫红色花,聚伞花序有1对卵形叶状苞片,内有花3朵,通常仅中央1朵发育;花萼短小;花冠管极细长,雄蕊2,果棒状,2室,成熟时纵裂。种子4,扁球形。
分布区域
我国南方各地。
生长环境
多为栽培,野生者多见于山坡、路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