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马蹄草

红马蹄草,中药名。为伞形科植物红马蹄草HydrocotylenepalensisHook.伞形科植物的全草。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具有清热利湿,化瘀止血,解毒之功效。常用于感冒,咳嗽,痰中带血,痢疾,泄泻,痛经,月经不调,跌打伤肿,外伤出血,痈疮肿毒。
别名 马蹄肺筋草、接骨草、塌菜、八角金钱、大叶止血草、水钱草、大雷公根、大地星宿、金钱薄荷、大叶止血莲、红石胡荽、大雷公藤、铜钱草、一串钱、大马蹄草
药味 味苦
药性
归经 味苦,性寒。归肺、肝、大肠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利湿,化瘀止血,解毒。
主治 感冒,咳嗽,痰中带血,痢疾,泄泻,痛经,月经不调,跌打伤肿,外伤出血,痈疮肿毒。
红马蹄草
  • 红马蹄草
  • 红马蹄草
红马蹄草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红马蹄草

拼音注音
Hónɡ Mǎ Tí Cǎo
别名

马蹄肺筋草、接骨草、接骨丹[四川]、闹鱼草[云南]、金钱薄荷[浙江]、大驳骨草[广东]

来源

为伞形科石胡荽属植物红石胡荽Hydrocotyle nepalensis Hook.[H. javanica Thunb. var. chinensis Dunn]的全草。四季可采,晒干备用。

性味

辛、微苦,凉。

功能主治

清肺止咳,活血止血。用于感冒,咳嗽,吐血,跌打损伤;外用治外伤出血,痔疮。

用法用量

0.3~1两。外用新鲜全草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红马蹄草

拼音注音
Hónɡ Mǎ Tí Cǎo
别名

马蹄肺筋草、接骨草(《四川中药志》),铜钱草、一串钱、人马蹄草(四川)。

出处

《四川中药志》

来源

为伞形科植物红马蹄草全草。全年可采。

生境分布

生于山野的沟边、路边、林旁的阴湿矮草丛中。分布四川、陕西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广东等地。

原形态

多年生草本。茎匍匐蔓生,节上生不定根与不定芽,逐渐长成直立茎,高15~30厘米,质柔软,被疏生细毛。叶稀疏而互生;叶片近圆形,掌状5~7浅裂,裂片先端钝,边缘具钝缺齿,基部呈心脏形,掌状叶脉较为明显,绿色,两面被紫色细毛;具柄,长1.5~9厘米,基部有托叶鞘。伞形花序,小球形,直径约6毫米,单生或数个聚生于小枝上端;总花梗长0.5~2厘米;小花绿白色;萼齿小;花瓣5;雄蕊5;子房下位,2室,每室胚珠1枚;花柱2。双悬果,近圆形,两侧压扁。花期夏、秋。

性味
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凉,味微苦,无毒。"

②《重庆草药》:"辛,温,无毒。"

功能主治

治跌打损伤,感冒,咳嗽痰血。
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"清肺热,散血热。治吐血,跌打损伤及感冒咳嗽。"

②《重庆草药》:"除寒解表。疮口发痒者,敷之去风热止痒。骨折脱臼者,外包可接骨投榫。"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3~8钱;或泡酒。外用:研末调敷或捣敷。

复方

①治跌打伤:红马蹄草、红酸浆草、扁竹根各等分。捣烂。以童便二份、酒一份,调合取升内履;药渣调如膏,包伤部。(《重庆草药》)

②治痰中带血成粒状者:红马蹄草、红羊石子根二两。酒半斤,煎沸,冷后服,每服一小杯。(《重庆草药》)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红马蹄草

拼音注音
Hónɡ Mǎ Tí Cǎo
别名

马蹄肺筋草、接骨草、塌菜、八角金钱、大叶止血草、水钱草、大雷公根、大地星宿、金钱薄荷、大叶止血莲、红石胡荽、大雷公藤、铜钱草、一串钱、大马蹄草

英文名
Herb of Nepal Pennywort
出处
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。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红马蹄草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ydrocotyle nepalensis Hook.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50-2000m的山坡、路旁、阴湿地、水沟和溪边草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

原形态

多年生草本,高5-45cm。茎匍匐,斜上分枝,节上生根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4-27cm;托叶膜质,先端钝圆或有浅裂;叶片膜质,肾形,长2-5cm,宽3.5-6cm,边缘5-9浅裂,裂片三角形,有钝锯齿,基部心形,疏生短硬毛。伞形花序数个簇生于茎端叶腋,花序梗长0.5-2.5cm,有柔毛;小伞形花序有花20-60,常密集成球形的头状花序;花柄极短;小总苞片倒卵形;无萼齿;花瓣卵形;白色,有时有紫红色斑点;花柱幼时内郑,花后向外反曲。双悬果近圆形,长1-1.2mm,宽1.5-1.8mm,基部心形,两侧扁压,常有紫色斑点,成熟后常呈黄褐色或紫黑色,中棱和背棱显着。花、果期5-11月。

性状

性状鉴别 叶多皱缩成团,展开后长约15-30cm,茎纤细柔软而弯曲,有分枝,被疏毛,节上生根。单叶互生,叶柄基部有叶鞘,被毛;叶多皱缩,完整叶呈圆肾形,5-9掌状浅裂,裂片先端钝,基部心形,边缘有缺齿,具掌状叶脉,两面被紫色短硬毛。质脆。气微,味淡。

性味

味苦;怀寒

注意

《重庆草药》:“孕妇禁用。”

功能主治

清热利湿;化瘀止血;解毒。主感冒;咳嗽;痰中带血;痢疾;泄泻;痛经;月经不调;跌打伤肿;外伤出血;痈疮肿毒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6-15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汤洗。

各家论述

1.《四川中药志》:清肺热,散血热。治吐血,跌打损伤及感冒咳嗽。

2.《重庆草药》:除寒解表。疮口发痒者,敷之去风热止痒。骨折脱臼者,外包可接骨投榫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红马蹄草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清热利湿,化瘀止血,解毒。
主治
感冒,咳嗽,痰中带血,痢疾,泄泻,痛经,月经不调,跌打伤肿,外伤出血,痈疮肿毒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汤洗。
注意事项
孕妇禁用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重庆草药》:“去瘀生新,除寒解表。疮口发痒者,敷之去风热止痒;骨折脱臼者,外包可接骨投榫。”

2、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“消肿解毒,活血止血。”

3、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“清肺热,散血热。治吐血,跌打损伤,感冒咳嗽等症。”

4、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“清热解毒,消食和胃。主治赤白痢,水泻,传染性肝炎,肺热咳嗽,疮痈肿毒。

5、《四川中药志》1979年版:“治肺热咳嗽,痰中带血,月经不调,痛经。”

6、《广西民族药选编》:“切碎或研粉与鸡蛋蒸服,治肺结核,哮喘,支气管炎。水煎服,治尿道炎。捣汁涂,治带状疱疹。”

7、《台湾药用植物志》:“治眼病,腹病,疟疾,创伤,驱除蛔虫等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铜钱癣,痔疮:鲜红马蹄草加食盐捣烂,取汁外搽患处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
2、治皮肤丹毒,带状疱疹:(红马蹄草)鲜草适量。捣烂兑水、醋外搽,每日5-6次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叶多皱缩成团,展开后长约15-30cm,茎纤细柔软而弯曲,有分枝,被疏毛,节上生根。单叶互生,叶柄基部有叶鞘,被毛;叶多皱缩,完整叶呈圆肾形,5-9掌状浅裂,裂片先端钝,基部心形,边缘有缺齿,具掌状叶脉,两面被紫色短硬毛。质脆。气微,味淡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伞形科植物红马蹄草。
形态特征
多年生草本,高5-45cm。茎匍匐,斜上分枝,节上生根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4-27cm;托叶膜质,先端钝圆或有浅裂;叶片膜质,肾形,长2-5cm,宽3.5-9cm,边缘5-9浅裂,裂片三角形,有钝锯齿,基部心形,疏生短硬毛。伞形花序数个簇生于茎端叶腋,花序梗长0.5-2.5cm,有柔毛;小伞形花序有花20-60,常密集成球形的头状花序;花柄极短;小总苞片倒卵形;无萼齿;花瓣卵形,白色,有时有紫红色斑点;花柱幼时内卷,花后向外反曲。双悬果近圆形,长1-1.2mm,宽1.5-1.8mm,基部心形,两侧扁压,常有紫色斑点,成熟后常呈黄褐色或紫黑色,中棱和背棱显著。花、果期5-11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350-2000m的山坡、路旁、阴湿地、水沟和溪边草丛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