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枝仁

广枝仁,中药名。为海桐花科植物光叶海桐PittosporumglabratumLindl.的种子。分布于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具有清热利咽,止泻之功效。用于虚热心烦,口渴,咽痛,泄泻,痢疾。

别名 芭豆、崖花子、土连翘、山枝仁、榨木仁、公栀子、五牛子、为龙子
药味 味苦、涩
药性
归经 味苦、涩,性平,归肺、脾、大肠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利咽,止泻。
主治

用于虚热心烦,口渴,咽痛,泄泻,痢疾。

广枝仁
  • 广枝仁
  • 广枝仁
广枝仁
拼音注音
Guǎnɡ Zhī Rén
别名

芭豆、崖花子、土连翘、山枝仁、榨木仁、公栀子、五牛子、为龙子

英文名
Seed of Glabrousleaf Pittosporum
出处
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海桐花科植物光叶海桐的种子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ittosporum glabratum Lindl.[P.fortunei Turcz.]

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摘果实。晒干,击破果壳,取出种仁,再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林间阴湿夺、山坡、溪边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
原形态

光叶海桐,常绿灌木,高2-3m。上部枝条有时轮生,全株无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5-10mm;叶片薄革质,倒卵状椭圆形或倒披针形,长6-10cm,宽1-3.5cm,先端短尖或渐尖,基部呈楔形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,边缘略呈波状;中脉突出明显。伞形花序1-4枝,生于小枝顶端,通常具花6-13朵;花黄色,径约7mm;花梗长10-15mm,光滑;花萼基部联合,5裂,裂片广卵形,长2mm,光滑,边缘有毛;花瓣5,分离,倒披针形,长8-10mm;雄蕊5,与花瓣互生,长4-7mm;子房长卵形,无毛,花柱长3mm,柱头略增大。蒴果卵形或椭圆形,长2-2.5cm,3瓣裂,每瓣有种子约6颗,果皮薄,革质。种子大,近圆形,长5-6mm,红色。花期4月,果熟期9月。

性状

性状鉴别,种子呈不规则的微下凹的多面体,棱面大小各不相同,直径3-7mm。外表呈棕色或红紫色,少数呈棕褐色,光滑。质坚硬,不易粉碎,内心白色,嗅之有油香气。以颗粒饱满、色红、香味浓、无果柄和果壳者为佳。

归经

肺;脾;大肠经

性味

味苦;涩;性平

功能主治

清热利咽;止泻。主虚热心烦,口渴,咽痛;泄泻;痢疾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9-15g;研末,1.5-3g。

各家论述

《四川中药志》:清热,止泻,收敛。治咽痛,下利后重,肢倦乏力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广枝仁

功效作用

功能

清热利咽,止泻。

主治

用于虚热心烦,口渴,咽痛,泄泻,痢疾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9-15g;研末,1.5-3g。

注意事项

1、《四川中药志》1960年版:“孕妇及大便秘结者忌用。”

2、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“忌酸冷食物和发物。”

相关论述

《四川中药志》1960年版:“清热,收敛,止泻。治咽痛,大便下利后重和体倦,肢软,乏力等症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补心:山栀茶种子与茯神等分,研末,每次服3g,开水吞服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秋季采摘果实,晒干,击破果壳,取出种仁,再晒干。

炮制方法

1、生用广枝仁:拣除杂质,整理洁净,用时打碎。

2、清炒:将选净的广枝仁,放入锅内炒至发香,色灰黑,取出晾冷。

保存方法

用麻袋装载,存放于干燥处,防鼠咬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
种子呈不规则的微下凹的多面体,棱面大小各不相同,直径3-7mm。外表呈棕色或红紫色,少数呈棕褐色,光滑。质坚硬,不易粉碎,内心白色,嗅之有油香气。以颗粒饱满、色红、香味浓、无果柄和果壳者为佳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海桐花科植物光叶海桐。

形态特征

光叶海桐又名:山栀茶,山饭树,山枝,山枝茶,山海桐,四骨猴王,七姐妹,一朵云,长果满天香,火泡树。常绿灌木,高2-3m。上部枝条有时轮生,全株无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5-10mm;叶片薄革质,倒卵状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,长6-10cm,宽1-3.5cm,先端短尖或渐尖,基部呈楔形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,边缘略呈波状;中脉突出明显。伞形花序1-4枝,生于小枝顶端,通常具花6-13朵;花黄色,径约7mm;花梗长10-15mm,光滑;花萼基部联合,5裂,裂片广卵形,长2mm,光滑,边缘有毛;花瓣5,分离,倒披针形,长8-10mm;雄蕊5,与花瓣互生,长4-7mm;子房长卵形,无毛,花柱长3mm,柱头略增大。蒴果卵形或椭圆形,长2-2.5cm,3瓣裂,每瓣有种子约6颗,果皮薄,革质。种子大,近圆形,长5-6mm,红色。花期4月,果熟期9月。

分布区域

分布于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
道地产区

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
生长环境

生于林间阴湿地、山坡、溪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