阔叶箬竹

阔叶箬竹,中药名。为禾本科植物阔叶箬竹Indocalamuslatifolius(Keng)McClureSunyatsenia.的叶或果实。分布于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等。具有清热解毒,止血之功效。常用于喉痹,失音,肺热鼻衄,肠风下血,月水不止,小腹气痛,尿白如注,兼治痘疮倒黡。

别名 寮竹、箬竹
药味 味甘
药性
归经 味甘,性寒。归肺、肝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解毒,止血。
主治

喉痹,失音,肺热鼻衄,肠风下血,月水不止,小腹气痛,尿白如注,兼治痘疮倒黡。

阔叶箬竹
  • 阔叶箬竹
  • 阔叶箬竹
  • 阔叶箬竹
  • 阔叶箬竹
  • 阔叶箬竹
阔叶箬竹
别名

寮竹、箬竹

来源

禾本科阔叶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 (Keng) McClure,以果实入药。

生境分布

华东、华中、陕西。

性味

甘,寒。

功能主治

清热解毒,止血。

喉痹,失音。取叶适量,水煎服。

妇女血崩。果实0.5~2两,炒炭存性,研粉,每服2两,黄酒、红糖冲服,饭前各服一次,夜间再服一次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阔叶箬竹

功效作用

功能

清热解毒,止血。

主治

喉痹,失音,肺热鼻衄,肠风下血,月水不止,小腹气痛,尿白如注,兼治痘疮倒黡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10-30g。

注意事项

脾胃虚寒者不宜用。

药理作用

1、消除自由基作用。

2、抗菌作用。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治吐血、衄血、咯血、下血:并烧存性,温汤服30g。(《本草纲目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采集加工成熟后采收,叶、果实晒干贮存使用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禾本科植物阔叶箬竹。

形态特征

竿高可达2米,直径0.5-1.5厘米;节间长5-22厘米,被微毛,尤以节下方为甚;竿环略高,箨环平;竿每节每1枝,惟竿上部稀可分2或3枝,枝直立或微上举。箨鞘硬纸质或纸质,下部竿箨者紧抱竿,而上部者则较疏松抱竿,背部常具棕色疣基小刺毛或白色的细柔毛,以后毛易脱落,边缘具棕色纤毛;箨耳无或稀可不明显,疏生粗糙短繸毛;箨舌截形,高0.5-2毫米,先端无毛或有时具短繸毛而呈流苏状;箨片直立,线形或狭披针形。叶鞘无毛,先端稀具极小微毛,质厚,坚硬,边缘无纤毛;叶舌截形,高1-3毫米,先端无毛或稀具繸毛;叶耳无;叶片长圆状披针形,先端渐尖,长10-45厘米,宽2-9厘米,下表面灰白色或灰白绿色,多少生有微毛,次脉6-13对,小横脉明显,形成近方格形,叶缘生有小刺毛。圆锥花序长6-20厘米,其基部为叶鞘所包裹,花序分枝上升或直立,一如花序主轴密生微毛;小穗常带紫色,几呈圆柱形,长2.5-7厘米,含5-9朵小花;小穗轴节间长4-9毫米,密被白色柔毛;颖通常质薄,具微毛或无毛,但上部和边缘生有绒毛,第一颖长5-10毫米,具不明显的5-7脉,第二颖长8-13毫米,具7-9脉;外稃先端渐尖呈芒状,具11-13脉,脉间小横脉明显,具微毛或近于无毛,第一外稃长13-15毫米,基盘密生白色长约1毫米之柔毛;内稃长5-10毫米,脊间贴生小微毛,近顶端生有小纤毛;鳞被长约2-3毫米;花药紫色或黄带紫色,长4-6毫米;柱头2,羽毛状。果实未见。笋期4-5月。

分布区域

分布于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等。

生长环境

生于海拔300-1400m的山坡、山谷、疏林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