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蛇簕

南蛇簕,中药名。为豆科云实属植物喙荚云实CaesalpiniaminaxHance的根、茎、叶及种子。南蛇簕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福建也有栽培。根、茎、叶具有清热解暑,消肿,止痛,止痒之功效;种仁具有清热利湿之功效。根、茎、叶常用于感冒发热,风湿性关节炎,跌打损伤,骨折,疮疡肿毒,皮肤瘙痒,毒蛇咬伤;种仁常用于急性胃肠炎,痢疾,膀胱炎。

别名 老鸦枕头、猫爪簕、苦石莲
药味 根、茎、叶:味苦
药性
归经 根、茎、叶:味苦,性凉;种仁:味苦,性寒。归心、小肠、膀胱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根、茎、叶:清热解暑,消肿,止痛,止痒;种仁:清热利湿。
主治

根、茎、叶用于感冒发热,风湿性关节炎,跌打损伤,骨折,疮疡肿毒,皮肤瘙痒,毒蛇咬伤;种仁用于急性胃肠炎,痢疾,膀胱炎。

南蛇簕
  • 南蛇簕
  • 南蛇簕
  • 南蛇簕
南蛇簕
拼音注音
Nán Shé Lè
别名

老鸦枕头、猫爪簕、苦石莲、广石莲、青蛇子

来源

豆科云实属植物喙荚云实Caesalpinia minax Hance,以根、茎、叶种子入药。全年采根及茎、叶,洗净切片,晒干。秋季采果,取出种子晒干。

性味

根、茎、叶:苦,凉。

种仁:苦,寒。

功能主治

根、茎、叶:清热解暑,消肿,止痛,止痒。用于感冒发热,风湿性关节炎;外用治跌打损伤,骨折,疮疡肿毒,皮肤搔痒,毒蛇咬伤。

种仁:清热利湿。用于急性胃肠炎,痢疾,膀胱炎。

用法用量

均为3~5钱;茎叶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,或煎水洗。

备注

(1)南蛇簕种子质极坚硬,味极苦辛,并刺舌麻喉,令人欲呕。广西地区有用治流行性感冒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南蛇簕

功效作用

功能

根、茎、叶:清热解暑,消肿,止痛,止痒;种仁:清热利湿。

主治

根、茎、叶用于感冒发热,风湿性关节炎,跌打损伤,骨折,疮疡肿毒,皮肤瘙痒,毒蛇咬伤;种仁用于急性胃肠炎,痢疾,膀胱炎。

用法用量

根、茎、叶、种仁均为9-15克;茎叶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,或煎水洗。

注意事项

本品性寒,凡虚寒者不宜应用。

药理作用

抗病毒作用。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感冒发热:南蛇簕(茎叶)9克,甘草1.5克。水煎服。(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)

2、子宫下垂:南蛇簕根60g,五指牛奶根、大力王根各45g,同鸡肉煲服。(《广西特色中草药资源选编》)

附注

南蛇簕种子,部分地区作苦石莲使用。性味功效与石莲子(甜石莲)有别,不宜混用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全年采根及茎、叶,洗净切片,晒干。秋季采果,取出种子晒干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
种子椭圆形,两端钝圆,长1.2-2.2cm,直径0.7-1.2cm。表面乌黑色,有光泽,有时可见横环纹或横裂纹。基部有种柄残基,其旁为小圆形的合点。质坚硬,极难破开。种皮内表皮灰黄色,平滑而有光泽,除去种皮后,内为2片棕色肥厚的子叶,富油质,中央有空隙。气微弱,味极苦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豆科云实属植物喙荚云实。

形态特征

喙荚云实又名南蛇竻、莲子簕、蚺蛇簕、石莲藤。有刺藤本,高约4m。各部均被短柔毛。根圆柱形,浅黄色。茎和叶轴上均有散生钩刺。二回羽状复叶,互生,长达45cm,托叶锥状而硬;羽片5-8对,小叶6-12对,椭圆形或长圆形,长2-4cm,宽1.1-1.7cm,先端钝圆或急尖,基部圆形,微偏斜,两面沿中脉被短柔毛,小叶柄甚短,其下有1枚小倒钩刺。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,苞片卵状披针形,先端短渐尖;萼片5,长约13mm,密生黄色绒毛;花冠蝶形,白色,有紫色斑点,最上1枚倒卵形,长约18mm,宽约12mm,先端圆钝,基部靠合,外面和边缘有毛;雄蕊10,离生,2轮排列,较花瓣稍短,花丝下部密被长柔毛;子房密生细刺,花柱稍超出于雄蕊,无毛。荚果长圆形,长7.5-13cm,宽4-4.5cm,先端圆钝而有喙,喙长5-25mm,果瓣外面密生针状刺。种子4-8颗,长椭圆形,长约18mm,宽约10mm,一侧稍洼,有环状纹。花期4-5月,果期7月。

分布区域

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福建也有栽培。

道地产区

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
生长环境

生于海拔400-1500m的山沟、溪旁或灌丛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