鬼目

鬼目,中药名。为茄科植物白英SolanumlyratumThunb.的果实。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台湾等地。具有明目,止痛之功效。用于眼花目赤,迎风流泪,翳障,牙痛。

别名 碎骨风,瞿陵,鬼目,堕胎花,紫葳华,陵苕,上树龙,紫葳,芰华,凌霄,白狗肠,杜灵霄花,武威,吊墙花,陵霄花,美洲凌霄,藤萝花,上树蜈蚣,陵居腹
药味 酸,甘
药性
归经 肝经,心经
分类 活血化瘀药
产地 安徽,江苏
功能 明目,止痛。
主治

用于眼花目赤,迎风流泪,翳障,牙痛。

鬼目
  • 鬼目
  • 鬼目
鬼目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鬼目

拼音注音
Guǐ Mù
别名

来甘(《别录》),白草子(陶弘景),排风子(《纲目》),毛藤果(《百草镜》)。

出处

《别录》

来源

为茄科植物白英果实

原形态

植物形态详"白毛藤"条。

性味

《别录》:"酸,平,无毒。"

功能主治

治目赤,牙痛。

①《别录》:"明目。"
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虫牙。"

③《重庆草药》:"治眼雾,见风流泪,白雾遮瞳及痘风眼。"

复方

①治风热上攻,目赤头旋,眼花面肿:排风子(焙)、甘草(炙)、菊花(焙)各一两。为末。每服二钱,卧时温水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)

②治牙虫:鬼目研成细粉,放在烧红的瓦片上,再滴酒少许,趁热以酒漏斗罩着熏牙患处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鬼目

拼音注音
Guǐ Mù
别名

来甘、白草子、排风子、毛藤果

英文名
Fruit of Bittersweet
出处
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白英的果实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lanum lyratum Thunb.

采收和储藏: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。

原形态

多年生蔓生草本,高达5m。基部木质化,上部草质,茎、叶和叶柄密被具节的长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1-3cm;叶片多戟形或琴形,长3-8cm,宽1.5-4cm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,上部全缘或波状,下部常有1-2对耳状或戟状裂片,少数为全缘,中脉明显。聚伞花序顶生或腋外侧生;花萼5浅裂,宿存;花冠蓝紫色或白色,5深裂,裂片自基部向下反折;雄蕊5,花丝极短,花药顶孔开裂;雌蕊1,花柱细长,柱头小,头状,子房卵形,2室。浆果球形,径约1cm,熟时红色。种子近盘状,扁平。花期7-9月,果期10-11月。

性味

味酸;性平

功能主治

明目;止痛。主眼花目赤;迎风流泪;翳障;牙痛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6g;或研末服。外用:适量,研末涂。

复方

①治风热上攻,目赤头旋,眼花面肿:排风子(焙)、甘草(炙)、菊花(焙)各一两。为末。每服二钱,卧时温水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)②治牙虫:鬼目研成细粉,放在烧红的瓦片上,再滴酒少许,趁热以酒漏斗罩着熏牙患处。 (《四川中药志》)

各家论述

1.《别录》:明目。

2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虫牙。

3.《重庆草药》:治眼雾,见风流泪,白雾遮瞳及痘风眼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鬼目

功效作用

功能

明目,止痛。

主治

用于眼花目赤,迎风流泪,翳障,牙痛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6g;或研末服。外用:适量,研末涂。

注意事项

尚不明确。

相关论述

《别录》:“明目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风热上攻,目赤头旋,眼花面肿:排风子(焙)、甘草(炙)、菊花(焙)各一两,为末。每服6g,卧时温水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)

2、治牙虫:鬼目研成细粉,放在烧红的瓦片上,在滴酒少许,趁热以酒漏斗罩着熏牙患处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
浆果偶见,球形,黄绿色或暗红色,内有多数近圆形扁平的种子,气微,味淡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茄科植物白英。

形态特征

白英又名:山甜菜、蔓茄、北风藤。多年生蔓生草本,高达5m。基部木质化,上部草质,茎、叶和叶柄密被具节的长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1-3cm;叶片多戟形或琴形,长3-8cm,宽1.5-4cm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,上部全缘或波状,下部常有1-2对耳状或戟状裂片,少数为全缘,中脉明显。聚伞花序顶生或腋外侧生;花萼5浅裂,宿存;花冠蓝紫色或白色,5深裂,裂片自基部向下反折;雄蕊5,花丝极短,花药顶孔开裂;雌蕊1,花柱细长,柱头小,头状,子房卵形,2室。浆果球形,径约1cm,熟时红色。种子近盘状,扁平。花期7-9月,果期10-11月。

分布区域

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台湾等地。

道地产区

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台湾等地。

生长环境

生于海拔200-2800m的阴湿的路边、山坡、竹林下及灌木丛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