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麻

豆麻,中药名。为荨麻科植物葡萄叶艾麻LaporteaviolaceaGagnep.带根的全株。分布于广西西南部。具有祛风除湿,和胃化浊之功效。常用于风湿痹痛,肢体麻木,胸闷脘痞,腹痛吐泻。
别名 麻风草、广西艾麻
药味 味辛
药性
归经 味辛,性温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祛风除湿,和胃化浊。
主治 风湿痹痛,肢体麻木,胸闷脘痞,腹痛吐泻。
豆麻
  • 豆麻
  • 豆麻
豆麻
拼音注音
Dòu Má
别名

麻风草、广西艾麻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荨麻科植物葡萄叶艾麻带根的全株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aportea violacea Gagnep.[L.vitifolia Hand.-Mazz.]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集,洗净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1100m的山坡疏林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西南部。

原形态

灌木或半灌木,高1-2m。茎上部与小枝生刺毛,刺毛粗硬,长3-4mm,具长的毛枕。叶互生;叶柄长4-8cm,被硬刺毛;托叶三角状卵形,先端2浅裂;叶片宽卵形或近心形,长5-12cm,宽4-10cm,先端渐尖,基部常截形,边缘具牙齿,上面暗绿色,被贴生的大小刺毛,下面常带紫色,疏生大小刺毛,钟乳体细点状,两面密布;基出脉3条,其侧生1对弧曲,侧脉3对。花序雌雄同株;狭圆锥状,分枝短,雄的生在下部叶腋,具短梗,长达8cm,雌的生近顶部叶腋,长达20m,花序梗长7-10cm,序轴被大小刺毛。雄花近无梗;花被片4(-5),合生至中部,疏生细刺毛;雄蕊(4-)5;退化雌蕊倒梨形。雌花具梗,花被片4,不等大;子房具短的雌蕊柄,柱头丝形。瘦果倒卵形,歪斜,稍扁,两面有疣状突起,下部收缩成柄,着生于短的雌蕊柄上;花梗在果时膨大成倒圆卵形的膜质翅。花期6-8月,果期8-11月。

性味

辛;性温

功能主治

祛风除湿;和胃化浊。主风湿痹痛;肢体麻本;胸闷脘痞;腹痛吐泻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6-15g;或浸酒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豆麻

功效作用

功能
祛风除湿,和胃化浊。
主治
风湿痹痛,肢体麻木,胸闷脘痞,腹痛吐泻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;或浸酒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夏、秋季采集,洗净,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荨麻科植物葡萄叶艾麻。
形态特征
灌木或半灌木,高1-2米。茎干时带紫褐色,上部与小枝生刺毛,有时变无毛或近无毛,刺毛粗硬,长3-4毫米,具长的毛枕。叶宽卵形或近心形,长5-12厘米,宽4-10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常截形,稀浅心形或骤狭,边缘具牙齿,上面暗绿色,带光泽,被紧贴生的小刺毛和极稀疏的长刺毛,下面常带紫色,疏生大小刺毛,钟乳体细点状,两面密布,尤上面较明显,基出脉3,其侧生一对弧曲,伸达上部与侧脉网结,侧脉3对,在近边缘彼此网结;叶柄长4-8厘米,被毛同幼枝;托叶三角状卵形,长约3毫米,先端2浅裂。花序雌雄同株,狭圆锥状,分枝短,雄的生雌花序的下部叶腋,具短梗,长达8厘米,雌的生近顶部叶腋,长达20厘米,花序梗长7-10厘米,序轴被大小刺毛。雄花近无梗,在芽时扁圆球形,径约1.5毫米;花被片(-4)5,合生至中部,外面近先端无角状突起,疏生细刺毛;雄蕊(4-)5;退化雌蕊倒梨形,长约0.3毫米。雌花具梗:花被片4,不等大,侧生2枚狭卵形,长约0.7毫米,背生的一枚卵形,内凹,长约0.3毫米,腹生一枚三角状卵形,长约0.2毫米;子房具短的雌蕊柄,柱头丝形,长2-3毫米。瘦果倒卵形,歪斜,稍扁,长约2毫米,两面有疣状突起,下部收缩成柄,着生于短的雌蕊柄上;花梗在果时膨大成倒圆卵形的膜质翅。花期6-8月,果期8-11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广西西南部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200-1100m的山坡疏林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