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瓣香

豆瓣香,中药名。为木犀科植物山桂花OsmanthusdelavayiFranch.的叶及皮。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具有祛痰止咳,化瘀止血之功效。常用于慢性气管炎,跌伤瘀痛,外伤出血。
别名 千年矮、豆瓣叶
药味 味甘、苦
药性
归经 味甘、苦,性平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祛痰止咳,化瘀止血。
主治 慢性气管炎,跌伤瘀痛,外伤出血。
豆瓣香
  • 豆瓣香
  • 豆瓣香
豆瓣香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豆瓣香

别名

千年矮、豆瓣叶、山桂花

来源

木犀科豆瓣香Osmanthus delavayi Franch.[Siphonosmanthus delavayi (Franch.) Stapf],以叶、皮入药。

生境分布

云南、四川、贵州。

性味

甘、苦,平。

功能主治

清热消炎,止血生肌。慢性气管炎;外用治骨折,外伤出血,扭伤疼痛等。

用法用量

配方用,3钱;外用,鲜皮、叶适量,捣烂外包,复位后,于骨折患处,三、五天换药一次;或研末外用或捣烂外敷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豆瓣香

拼音注音
Dòu Bàn Xiānɡ
别名

千年矮、豆瓣叶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木犀科植物山桂花的叶及皮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Osmanthus delavayi Franch.[Slphono-mantkus delavayi(Franch.)Stapf]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杂木林或灌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
原形态

常绿灌木,高达5m。小枝灰褐色,密被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2-3mm,被柔毛,或至少幼时被柔毛;叶片厚革质,长圆形。宽椭圆形或宽卵形,长1-2.5cm,宽1-1.5cm,先端锐尖至钝,具小尖头,基部宽楔形,叶缘具锐尖锯齿,齿长约1mm,腺点在两面呈小针孔状凹点或小针尖状突起,沿上面中脉被柔毛,近叶柄处尤密。花序簇生于叶腋或小枝顶端,每腋内具4-8朵花;苞片宽卵形,先端锐尖,稍被柔毛,边缘具睫毛,通常早落;花芳香;花萼长2-4mm,裂片与萼管几等长,具睫毛,花冠白色,花冠管长6-10mm,径1-2mm,裂片长4-6mm;雄蕊着生于花冠管中部,花丝长约2mm,药隔延伸成一明显小尖头;雌蕊长3-4mm,花柱长约2.5mm,柱头明显2裂。果椭圆状卵形,长1-1.2cm,呈蓝黑色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1月。

性味

甘;苦;性平

功能主治

法痰止咳;化瘀止血。主慢性气管炎;跌伤瘀痛;外伤出血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6-1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研末撒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豆瓣香

功效作用

功能
祛痰止咳,化瘀止血。
主治
慢性气管炎,跌伤瘀痛,外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研末撒。
相关论述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清热消炎,止血生肌。主治慢性气管炎;外用治骨折,外伤出血,扭伤疼痛等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骨折:豆瓣香鲜皮、叶适量,捣烂。复位后,外包于骨折患处,3-5d换药1次。(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)

2、治外伤出血,扭伤疼痛等:豆瓣香研末外用或捣烂外敷。(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木犀科植物山桂花。
形态特征
常绿小乔木,高8-15米,近无毛;树皮灰褐色,不裂,有臭味。叶近革质,倒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,长4-18厘米,宽3.5-7厘米,先端短渐尖,基部渐狭,边缘有粗齿和带不整齐的腺齿,两面无毛,上面深绿色,有光泽,下面淡绿色,中脉在上面凹,下面突起,侧脉5-10对;叶柄长2-4厘米,稀6-8厘米,无毛。圆锥花序顶生,长5-10厘米,稀20厘米,多分枝,幼时被黄棕色毛,以后脱落无毛;花浅灰色或黄绿色,有芳香;花梗长3-5毫米,在果期花序轴增粗;苞片小,锥状或披针形,早落;萼片为卵形,长3-4毫米,顶端圆形,有缘毛;雄花:有多数雄蕊,花丝有毛,伸出花冠,花药为黄色;腺体肉质,有短毛;雌花:萼片和退化雄蕊较雄花短一半,子房长圆形,无毛,两端尖,不完全的3室,每个胎座上有2至多颗胚珠,花柱通常3个,柱头长圆形,稍凹。浆果成熟时红色至黄红色,球形,发亮,直径5-8毫米;种子1-2粒,扁圆形或球形,子叶黄绿色。花期2-6月,果期4-11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生长环境
生于山地杂木林或灌丛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