帕梯果

帕梯果,中药名。为露兜科植物分叉露兜树PandanusfurcatusRoxb.的果实。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具有清热,解毒,利湿之功效。常用于痢疾。
别名 -
药味 味淡
药性
归经 味淡,性凉。归大肠、小肠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,解毒,利湿。
主治 用于痢疾。
帕梯果
  • 帕梯果
  • 帕梯果
帕梯果
拼音注音
Pà Tī Guǒ
出处

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
来源

为露兜树科植物分叉露兜树果实。秋、冬采收,切片晒干。

功能主治

治痢疾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帕梯果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清热,解毒,利湿。
主治
用于痢疾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克。
相关论述
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:“治痢疾。”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秋、冬采收,切片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露兜科植物分叉露兜树。
形态特征
有刺灌木或小乔木,高5-7米。叶聚生于茎的顶部,革质,线状披针形,长1-3米,宽3-10厘米,先端长尾状渐尖,边缘及中肋有向下弯的刺。花雌雄异株,雄花序排列为复穗状,穗状花序金黄色,圆筒状,长10-15厘米,宽2-3厘米,具佛焰苞,叶状:雄蕊3-5,簇生于花丝柱的顶端,花药长5毫米,线形,顶端具长而弯的芒尖;雌花花柱2-3裂,心皮不集生成群,柱头具光泽,呈二歧的刺状,弯曲。果为复合果。单生,长圆形,近三角形,红棕色,有许多钩刺。花期8月。
分布区域
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。
生长环境
生于热带多湿的水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