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决明

光决明,中药名。为豆科植物光叶决明CassiafloribundaCav.的根和叶。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原产美洲热带。具有清肝明目,通便之功效。用于感冒发热,肝热目赤,云翳障目,大便秘结。

别名 平滑决明
药味 味苦
药性
归经 味苦,性凉,归肺、肝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肝明目,通便。
主治

用于感冒发热,肝热目赤,云翳障目,大便秘结。

光决明
  • 光决明
  • 光决明
光决明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光决明

来源

豆科光决明Cassia laevigata Willd.,以根、叶入药。

生境分布

云南。

性味

苦、涩,凉。

功能主治

清热,通便,明目。主治感冒,角膜云翳,慢性结膜炎,胃痛,便秘,牙痛,喉痛。种子有驱蛔虫作用。

用法用量

2~3钱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华本草》:光决明

拼音注音
Guānɡ Jué Mínɡ
别名

平滑决明

英文名
root or leaf of Smooth Senna
出处

始载于《广州植物志》。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光叶决明的根和叶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ssia floribunda Cav.[C.laevigata Willd.]

采收和储藏:根、叶全年均可采收,根洗净,切片晒干;叶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原产美洲热带。

原形态

光叶决明 直立灌木,高1-2m。叶互生,偶数羽状复叶,长约15cm;叶轴在每对小叶间有腺体,腺体圆形至线形;小叶4对,稀3对,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6-7cm,宽2.5-3.5cm,先端渐尖,基部狭楔形或楔形,有时偏斜,全缘,上面绿色,有乳突,下面粉白色,有细凹点;侧脉纤细。总状花序生于上部的叶腋或顶生,多少呈伞房状;总花梗长4-5cm,萼片5,不等大;花瓣黄色,5片,长12-18mm;雄蕊10,能育雄蕊4,花丝不等长;花柱内弯。荚果圆柱形,长5-7cm,果瓣略革质,2瓣开裂。种子多数。花期5-7月,果期10-11月。

化学成分

叶中含商陆黄素(ombuin)和商陆黄素-3-氧新橙皮糖甙(ombuin-3-O-neohesperidoside)。

归经

肺;肝经

性味

苦;涩;凉

功能主治

清肝明目,通便。主感冒发热,肝热目赤,云翳障目,大便秘结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6-9g。

各家论述
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、叶:叶苦、涩、性凉。有清热、明目、通便的功能。根用于牙痛、胃痛、喉痛、便秘。叶用于感冒、泻下。种子用于泻下、角膜云翳、慢性结膜炎、驱蛔虫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光决明

功效作用

功能

清肝明目,通便。

主治

用于感冒发热,肝热目赤,云翳障目,大便秘结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6-9g。

注意事项

尚不明确。

相关论述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清热,通便,明目。主治感冒,角膜云翳,慢性结膜炎,胃痛,便秘。”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根、叶全年均可采收,根洗净,切片晒干;叶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豆科植物光叶决明。

形态特征

光叶决明,直立灌木,高1-2m。叶互生,偶数羽状复叶,长约15cm;叶轴在每对小叶间有腺体,腺体圆形至线形;小叶4对,稀3对,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6-7cm,宽2.5-3.5cm,先端渐尖,基部狭楔形或楔形,有时偏斜,全缘,上面绿色,有乳突,下面粉白色,有细凹点;侧脉纤细。总状花序生于上部的叶腋或顶生,多少呈伞房状;总花梗长4-5cm,萼片5,不等大;花瓣黄色,5片,长12-18mm;雄蕊10,能育雄蕊4,花丝不等长;花柱内弯。荚果圆柱形,长5-7cm,果瓣略革质,2瓣开裂。种子多数。花期5-7月,果期10-11月。

分布区域

栽培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原产美洲热带。

道地产区

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
生长环境

生于砂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