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木叶

苦木叶,中药名。为苦木科植物苦木Picrasmaquassioides(D.Don)Benn.的叶。分布于黄河以南各地。具有清热解毒,燥湿杀虫之功效。常用于疮疖痈肿,无名肿毒,体癣,烫伤,外伤出血。
别名 -
药味 味苦
药性
归经 味苦,性寒。归肺、大肠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解毒,燥湿杀虫。
主治 疮疖痈肿,无名肿毒,体癣,烫伤,外伤出血。
苦木叶
  • 苦木叶
  • 苦木叶
苦木叶
拼音注音
Kǔ Mù Yè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苦木科植物苦木的叶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icrasmaquassioides(D.Don)Benn.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,洗净,切碎,鲜用或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400m以下的湿润而肥沃的山地、林缘、溪边、路旁等处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黄河以南各地。

原形态

苦木,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7-10m。树皮灰黑色,幼枝灰绿色,无毛,具明显的黄色皮孔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,常集生于枝端,长20-30cm;小叶9-15,卵状披针形至阔卵形,长4-10cm,宽2-4cm,先端渐尖,基部阔楔形,两侧不对称,边缘具不整齐锯齿,二歧聚伞花序腋生,总花梗长达12cm,密被柔毛;花杂性,黄绿色;萼片4-5,卵形,被毛;花瓣4-5,倒卵形,比萼片长约2倍;雄蕊4-5,着生于4-5裂的花盘基部;雌花较雄花小,子房卵形,4-5室,花柱4-5,彼此相拥扭转,基部连合。核果倒卵形,肉质,蓝至红色,3-4个并生,基部具宿存花萼。花期4-5月,果期8-9月。

性状

性状鉴别:叶为单数羽状复叶,易脱落;小叶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4-16cm,宽1.5-6cm;先端锐尖,基部偏斜或稍圆,近无柄,柄上具柔毛;边缘具钝齿,叶面通常绿色,有的为淡紫红色,沿中脉有柔毛。气微,味极苦。

显微鉴别:表面制片:上表皮由1列扁平多角形细胞组成,外被角质层,表面观垂周壁近平直,具细密角质纹理。下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略波状弯曲,气孔密集,不定式,副卫细胞3-7个,具细密角质纹理。

鉴别

取本品粗粉2g,加乙醇20m1,置水浴上回流1h,趁热过滤,滤液加少量活性炭,温热脱色,滤过。滤液做下述试验:1.取滤液2滴滴于滤纸上,挥干乙醇,置紫外灯下观察,显蓝色荧光,遇碱液呈蓝绿色荧光。

2.取滤液2滴滴于滤纸上,滴加10%氢氧化钾乙醇溶液1-2滴,即显棕红色,稍放置,棕红色逐渐消失而呈黄色。(检查内酯)3.取滤液15ml,置蒸发皿中,水浴上蒸干,残渣加5%盐酸溶液2ml溶解,滤过。取1ml滤液分置2支试管中,一管滴加碘化铋钾试液2-3滴,即产生棕红色沉淀;另一管滴加碘化汞钾试液2-3滴,即产生淡黄色沉淀。(检查生物碱)

性味

味苦;性寒;小毒

功能主治

清热解毒;燥湿杀虫。主疮疖痈肿;无名肿毒;体癣;烫伤;外伤出血

用法用量

外用:适量,煎水洗;研未撒;或调敷;或鲜品捣敷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苦木叶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清热解毒,燥湿杀虫。
主治
疮疖痈肿,无名肿毒,体癣,烫伤,外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煎水洗;研末撒;或调敷;或鲜品捣敷。
注意事项

孕妇忌服。

《广西本草选编》:“叶有毒,食过量引起咽痛、胃痛、呕吐、下泻、眩晕、抽搐,严重者休克。”

药理作用
抗菌作用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贵州草药》:“祛风除湿。治风湿关节痛。”

2、《湖南药物志》:“清热燥湿,健胃杀虫,消炎抗菌。(主治)无名肿毒,烫火伤,水田皮炎,烂疮发臭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疮疖,体癣,湿疹:(苦树)叶适量。水煎外洗。(《广西本草选编》)

2、治无名肿毒:(苦树)鲜叶捣烂外敷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3、治烫火伤:(苦树)叶研末,麻油调敷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夏、秋季采,洗净,切碎,鲜用或晒干。
炮制方法
切制:叶喷淋清水,稍润,切丝,晒干。(《中国药典》1995年版)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叶为单数羽状复叶,易脱落;小叶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4-16cm,宽1.5-6cm;先端锐尖,基部偏斜或稍圆,近无柄,柄上具柔毛;边缘具钝齿,叶面通常绿色,有的为淡紫红色,沿中脉有柔毛。气微,味极苦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苦木科植物苦木。
形态特征
落叶乔木,高达10余米;树皮紫褐色,平滑,有灰色斑纹,全株有苦味。叶互生,奇数羽状复叶,长15-30厘米;小叶9-15,卵状披针形或广卵形,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锯齿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除顶生叶外,其余小叶基部均不对称,叶面无毛,背面仅幼时沿中脉和侧脉有柔毛,后变无毛;落叶后留有明显的半圆形或圆形叶痕;托叶披针形,早落。花雌雄异株,组成腋生复聚伞花序,花序轴密被黄褐色微柔毛;萼片小,通常5,偶4,卵形或长卵形,外面被黄褐色微柔毛,覆瓦状排列;花瓣与萼片同数,卵形或阔卵形,两面中脉附近有微柔毛;雄花中雄蕊长为花瓣的2倍,与萼片对生,雌花中雄蕊短于花瓣;花盘4-5裂;心皮2-5,分离,每心皮有1胚珠。核果成熟后蓝绿色,长6-8毫米,宽5-7毫米,种皮薄,萼宿存。花期4-5月,果期6-9月。
分布区域
黄河以南各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2400m以下的湿润而肥沃的山地、林缘、溪边、路旁等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