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花

芒花,中药名。为禾本科芒属植物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的花序。具有活血通经的功效。主治月经不调,闭经,产后恶露不净,半身不遂。
别名 笆茅花
药味 味甘
药性
归经 味甘,性平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活血通经。
主治 月经不调,闭经,产后恶露不净,半身不遂。
芒花
  • 芒花
  • 芒花
芒花
拼音注音
Mánɡ Huā
别名

芭茅花。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芒的花序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.

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草地或河边湿地。

资源分布:广布南北各地。

原形态

芒,宿根多年生草本,秆较高大,高1-2m。无毛或在花序以下疏生柔毛。叶鞘均长于节间,除鞘口有长柔毛外,余均无毛;叶舌钝圆,长1-2mm先端具纤毛;叶片线形,长20-50cm,宽6-10mm,无毛,或下面疏具柔毛并被白粉。圆锥花序扇形,长15-40cm,主轴无毛或被短毛,公延伸至中部以下;分枝较强壮而直立,长10-30cm,每节具1短柄和1长柄小穗;穗轴节间长4-8mm,无毛;小穗柄无毛,先端膨大,短柄1.5-2(-3)mm,长柄向外开展,长4-6mm;小穗披针形,长4.5-5mm,基盘具白色至黄褐色之丝状毛,其毛稍短或等长于小穗;第1颖先端渐尖,具2脊,背部全部无毛,具3脉,第2颖舟形,先端钝,较颖稍短;第2外稃较狭,较颖短1/3,在先端1/3处以上具2齿,齿间具1芒,芒长8-10mm,膝曲,芒柱稍扭曲,内稃微小,长约为外稃之半,先端不规则地齿裂。花、果期7-11月。

化学成分

花穗中含两种黄酮糖甙:洋李甙(prunin)和芒花甙(miscanthoside)等。

药理作用

芭芒花穗水提取物对小鼠IgE形成具有抑制作用,成分MSIS(一种不可透析成分,相对分子质量> 50000D)对IgE形成有很强的抑制作用。MSIS腹腔注射或鼻腔内给药,对注射二硝基本基-卵清蛋白抗原引起的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反应均有抑制作用。

性味

甘;平

功能主治

活血通经。主月经不调;闭经;产后恶露不净;半身不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芒花

功效作用

功能
活血通经。
主治
月经不调,闭经,产后恶露不净,半身不遂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化学成分
花穗含黄酮糖苷:洋李苷和芒花苷等。
药理作用

对免疫系统的作用:芭芒花穗水提取物对小鼠IgE形成具有抑制作用,成分MSIS(一种不可透析成分,相对分子质量>50000D)对IgE形成有很强的抑制作用。MSIS腹腔注射或鼻腔内给药,对注射二硝基苯基,卵清蛋白抗原引起的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反应均有抑制作用。

相关论述

1、《草木便方》:“治产后恶露胀,月闭血竭,去瘀。”

2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活血通经。主治月经不调,半身不遂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治半身不遂:芒花序60-90g,瘪桃干30g。水煎,冲烧酒服,早晚各1次。(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9-11月采收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禾本科芒属植物芒。
形态特征
宿根多年生草本。高1-2m。无毛或在花序以下疏具柔毛。叶鞘均长于节间,除鞘口有长柔毛外,余均无毛;叶舌钝圆,长1-2mm,先端具纤毛;叶片线形,长20-50cm,宽6-10mm,无毛,或下面疏具柔毛并被白粉。圆锥花序扇形,长15-40cm,分枝较强壮而直立,每节具1短柄和1长柄小穗;穗轴节间长4-8mm,无毛;短柄长1.5-2(-3)mm,长柄向外开展,长4-6mm;小穗披针形,长4.5-5mm,基盘具白色至黄褐色之丝状毛;第一颖先端渐尖,具2脊,背部全部无毛,具3脉,第二颖舟形,先端渐尖,背部无毛,边缘具小纤毛;第一外稃长圆状披针形,先端钝;第二外稃较狭,在先端1/3处以上具2齿,齿间具1芒,芒长8-10mm,膝曲,芒柱稍扭曲,内稃微小,先端不规则地齿裂。花、果期7-11月。
分布区域
广布南北各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山坡草地或河边湿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