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音苋根

观音苋根,中药名。为菊科植物观音苋Gynurabicolor(Roxb.)DC.的根。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及云南等地。具有行气活血之功效。用于血崩,跌打损伤,赤痢,腹痛,吐衄。
别名 -
药味 甘、淡
药性
归经 甘、淡,温。肝、脾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行气活血。
主治 用于血崩,跌打损伤,赤痢,腹痛,吐衄。
观音苋根
  • 观音苋根
  • 观音苋根
观音苋根
拼音注音
Guān Yīn Xiàn Gēn
出处

《重庆草药》

来源

为菊科植物观音苋

性味

《重庆草药》:"味淡,性温,无毒。"

功能主治

行气活血。治产后停瘀腹痛,血崩,疟疾。

①《重庆草药》:"治血气痛,血崩。"

②治疟疾,产后瘀血腹痛。(福建)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2~3两。

复方

①治血气痛:观音苋根六两,刘寄奴根-两,小茴香根一两,血当归一两,香樟根一两。煨酒服,每次服一两。(《重庆草药》)

②治产后瘀血腹痛:观音苋根(或全植物)二至三两。水、酒各半煎服。(福建)

③治血崩:观音苋根四两,棕粑儿二两。炖刀口肉吃。(《重庆草药》)

④治疟疾:观音苋根酌加乌豆,炖红酒,疟前二小时服。(福建)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观音苋根

功效作用

功能
行气活血。
主治
用于血崩,跌打损伤,赤痢,腹痛,吐衄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0-90g。
相关论述
《重庆草药》:“治血气痛,血崩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血气痛:观音苋根180g,刘寄奴根30g,小茴香根30g,血当归30g,香樟根30g,煨酒服,每次服30g。(《重庆草药》)

2、治产后瘀血腹痛:观音苋根(或全植物)60至180g。水、酒各半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
3、治血崩:观音苋根120g,棕粑儿60g。炖刀口肉吃。(《重庆草药》)

4、治疟疾:观音苋根酌加乌豆,炖红酒,疟前二小时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菊科植物观音苋。
形态特征
观音苋,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cm。全株带肉质。根粗壮。茎直立,多分枝,带紫色,有细棱,嫩茎被微毛,后变无毛。单叶互生。茎下部叶有柄,紫红色,上部叶几无柄;叶片椭圆形或卵形,长6-10cm,宽1.6-3cm,先端渐尖或急尖,基部下延,边缘有粗锯齿,有时下部具1对浅裂片,上面绿色,被微毛,下面红紫色,无毛。头状花序直径1.5-2cm,在茎顶作伞房状疏散排列;总苞筒状;总苞片草质,2层,外层近条形,似小苞片状,长为内层的1/3-1/2,内层条形,边缘膜质;全为两性管状花,花冠黄色;花药基端钝,先端有附片;花柱分枝,具长钻形有毛的附属器。瘦果长圆形,扁,有纵线条,被微毛;冠毛白色,绢毛状。花期10-12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及云南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平原及低山阴湿处或栽培于住宅附近土坎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