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叶菜

柳叶菜,中药名。为柳叶菜科植物柳叶菜EpilobiumhirsutumL.的全草。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新疆、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西藏等地。具有清热解毒,利湿止泻,消食理气,活血接骨之功效。常用于湿热泻痢,食积,脘腹胀痛,牙痛,月经不调,经闭,带下,跌打骨折,疮肿,烫火伤,疥疮。

别名 地母怀胎草、水丁香、通经草、水兰花、菜子灵、水接骨丹、水窝窝、九牛造接骨丹、水接骨、继母怀胎、绒棒紫花草、长角草、鱼鳞草、大样干鱼草、光明草、小杨柳、锁匙筒、白带草、怀胎草、白带丹
药味 味苦、淡
药性
归经 味苦、淡,性寒。归肝、脾、胃、大肠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解毒,利湿止泻,消食理气,活血接骨。
主治

湿热泻痢,食积,脘腹胀痛,牙痛,月经不调,经闭,带下,跌打骨折,疮肿,烫火伤,疥疮。

柳叶菜
  • 柳叶菜
  • 柳叶菜
  • 柳叶菜
  • 柳叶菜
  • 柳叶菜
  • 柳叶菜
  • 柳叶菜
柳叶菜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柳叶菜

拼音注音
Liǔ Yè Cài
别名

水丁香、地母怀胎草、菜籽灵、通经草、水兰花、水接骨丹、水窝窝、绒棒紫花草、长角草、鱼鳞草、大样干鱼草、光明草[湖南]

来源

柳叶菜科柳叶菜属植物柳叶菜Epilobium hirsutum L.,以花、根、带根全草入药。夏季采花;秋季采根或带根全草,洗净切段晒干。

性味

淡,平。

功能主治

花:清热消炎,调经止带,止痛。用于牙痛,急性结膜炎,咽喉炎,月经不调,白带过多。

根:理气活血,止血。用于闭经,胃痛,食滞饱胀。

根或带根全草:骨折,跌打损伤,疔疮痈肿,外伤出血。

用法用量

花2~3钱,根3~5钱。外用适量,捣烂敷或研粉调敷患处。

备注

(1)湖南地区尚有用全草治水泻肠炎,用量1两,水煎服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柳叶菜

拼音注音
Liǔ Yè Cài
别名

地母怀胎草、水丁香、通经草、水兰花、菜子灵、水接骨丹、水窝窝、九牛造接骨丹、水接骨、继母怀胎、绒棒紫花草、长角草、鱼鳞草、大样干鱼草、光明草、小杨柳、锁匙筒、白带草、怀胎草、白带丹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柳叶菜科植物柳叶菜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pelobium hirsutum L.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2800m的林下湿处,沟边或沼泽地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新疆、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西藏等地。

原形态

多年生草本,高约1m。茎密生展开的白色长柔毛及短脾毛。下部叶对生,上部叶互生;无柄,有叶延,略抱茎,两面被柔毛;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长4-13cm,宽7-17mm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齿。花两性,单生于叶腋,浅紫色,长1-1.2cm;萼筒圆柱形,裂片4,长7-9mm,外面被毛;花瓣4,宽倒卵形,长1-1.2cm,宽5-8mm,先端凹缺,2裂;雄蕊8,4长4短;子房下位柱头4裂,短棒状至棒状。蒴果圆柱形,具4棱,4开裂,长4-7cm,被长柔毛及短腺毛;果柄长0.5-2cm,密生小乳突。种子椭圆形,棕色,先端具一簇白色种缨。花期4-11月。

化学成分

柳叶菜地上部分含没食子酸(gallic acid),3-甲氧基没食子酸(3-methoxygallic acid),原儿茶酸(Protocatechuic acid)和金丝桃甙(hyperoside)。另外本品还含山奈酚(kaemp ferol),槲皮素(quercetin),杨梅树皮素(myricetin),槲皮素-3-O-β-D-吡喃葡萄糖甙(quercetin-3-O-β-D-glucopyranoside),杨梅树皮素芸香糖甙(myricetin rubinoside)和异槲斗酸(isovalonic acid)。此外,叶和花还含有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硬脂酸(stearic acid),亚油酸(linoleic acid),齐墩果酸(oleanolic acid),山楂酸(crategolic acid),委陵菜酸(tormentic acid),阿江榄仁酸(arjunolic acid)和23-羟基委陵菜酸(23-hydroxytormentic acid)。

药理作用

叶,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,中毒可发生癫痫样惊厥与昏迷。

性味

味苦;淡;性寒

功能主治

清热解毒;利湿止泻;消食理气;活血接骨。主湿热泻痢;食积;脘腹胀痛;牙痛;月经不调;经闭;带下;跌打骨折;疮肿;烫火伤;疥疮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6-15g;或鲜品揭汁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捣外涂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柳叶菜

功效作用

功能

清热解毒,利湿止泻,消食理气,活血接骨。

主治

湿热泻痢,食积,脘腹胀痛,牙痛,月经不调,经闭,带下,跌打骨折,疮肿,烫火伤,疥疮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6-15g;或鲜品捣汁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捣汁涂。

注意事项

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
药理作用

抑菌作用。

相关论述

《陕西中草药》:“消炎止痛,去腐生肌。主治月经过多,骨折,跌打损伤,疮疖痈肿,烫火伤。”

临床应用

临床应用

现代临床用于治疗月经不调、闭经,外伤出血和急性肠炎腹泻等。

相关配伍

1、治水泻肠炎:柳叶菜全草30g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2、治食积腹胀,胃痛:柳叶菜、矮子常山各15g,九牛股9g。水煎服。(《西昌中草药》)

3、治月经不调:水丁香鲜草30g。红糖为引,煎水服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
附注

~与本种功效相似的同属植物还有:抱茎柳叶菜EpilobiumadnatumGriseb.、高山柳叶菜E.alpinumL.、新疆柳叶菜E.minutiflorumHausskn.、显脉柳叶菜E.nervosumBiossetBuhe、短毛柳叶菜E.velutinumNevski均分布于新疆;圆柱柳叶菜EpilobiumcylindricumD.Don分布于西南及新疆、湖北;多枝柳叶菜EpilobiumfastigiatoramosumNakai分布于华北、东北及新疆;异叶柳叶菜EpilobiumminutiflorumHausskn.分布于东北及新疆。各自的全草与根可代替本种入药。~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
本品茎密生展开的白色长柔毛及短腺毛。下部叶对生,上部叶互生;无柄,有叶延,略抱茎,两面被柔毛;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齿。花两性,单生于叶腋,浅紫色,长1-1.2cm;萼筒圆柱形外面被毛;花瓣宽倒卵形,先端凹缺,2裂;蒴果圆柱形,被长柔毛及短腺毛;种子椭圆形,棕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柳叶菜科植物柳叶菜。

形态特征

柳叶菜,又名钝叶柳叶菜、西柳叶菜。多年生草本,高约1m。茎密生展开的白色长柔毛及短腺毛。下部叶对生,上部叶互生;无柄,有叶延,略抱茎,两面被柔毛;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长4-13cm,宽7-17mm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齿。花两性,单生于叶腋,浅紫色,长1-1.2cm;萼筒圆柱形,裂片4,长7-9mm,外面被毛;花瓣4,宽倒卵形,长1-1.2cm,宽5-8mm,先端凹缺,2裂;雄蕊8,4长4短;子房下位,柱头4裂,短棒状至棒状。蒴果圆柱形,具4棱,4开裂,长4-7cm,被长柔毛及短腺毛;果柄长0.5-2cm,密生小乳突。种子椭圆形,棕色,先端具一簇白色种缨。花期4-11月。

分布区域

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新疆、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西藏等地。

生长环境

生于海拔500-2800m的林下湿处,沟边或沼泽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