脓见愁根

脓见愁根,中药名。为锦葵科植物桤叶黄花稔SidaalnifoliaL.的根。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具有利湿退黄、涩肠止泻之功效。常用于湿热阴黄,厚肠止痢。
别名 -
药味 味酸、涩
药性
归经 味酸、涩,性凉。归肝、胆、大肠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利湿退黄、涩肠止泻。
主治 用于湿热阴黄,厚肠止痢。
脓见愁根
  • 脓见愁根
  • 脓见愁根
脓见愁根
拼音注音
Nónɡ Jiàn Chóu Gēn
出处

《广西中草药》

来源

为锦葵科植物小柴胡。夏、秋采收,阴干。

性味

《广西中草药》:"味微酸涩,性凉,无毒。"

注意

孕妇慎服。

功能主治

①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治久痢,疟疾。"

②《广西中草药》:"治湿热痢。"

③《闽东本草》:"治黄疸。"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0.8~1两。

复方

治痢疾:脓见愁根一两。水煎冲黄糖服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脓见愁根

功效作用

功能
利湿退黄、涩肠止泻。
主治
用于湿热阴黄,厚肠止痢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克。
注意事项
孕妇慎服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广西中草药》:“味微酸涩,性凉,无毒。”“治湿热痢。”“治痢疾:脓见愁根一两。水煎冲黄糖服。”

2、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“治久痢,疟疾。”

3、《闽东本草》:“治黄疸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治痢疾:脓见愁根一两。水煎冲黄糖服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夏、秋季采收,阴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锦葵科植物桤叶黄花稔。
形态特征
桤叶黄花稔,又名小叶黄花棯。直立亚灌木或灌木,高1-2m。小枝细瘦,被星状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2-8mm,被星状柔毛;托叶钻形,常短于叶柄;叶片倒卵形、卵形、卵状披针形至近圆形,长2-5cm,宽8-30cn,先端尖或圆,基部圆至楔形,边缘具锯齿,上面被星状柔毛,下面密被星状柔毛。花单生于叶腋,花梗长1-3cm,中部以上具节,密被星状绒毛;萼杯状,长6-8mm,被星状绒毛,裂片5,三角形;花黄色,直径约1cm,花瓣倒卵形,长约1cm;雄蕊柱长4-5mm,被长硬毛。果近球形,分果片6-8,长约3mm,具2芒,被长柔毛。花期7-12月。
分布区域
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。
生长环境
生于山坡、路旁草丛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