泡桐

泡桐,中药名。为玄参科泡桐属植物白花泡桐Paulowniafortunei(Seem.)Hemsl.及毛泡桐Paulowniatomentosa(Thunb.)Steud.的树皮、根、花、叶。白花泡桐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,陕西,山东,河南等地引种栽培,毛泡桐分布于辽宁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等地。具有祛风,解毒,消肿,止痛,化痰止咳之功效。用于筋骨疼痛,疮疡肿毒,红崩白带,气管炎。

别名 鱼泡桐,旌节花,四川通草,小通花,通条树,通草树,山通草
药味 淡,甘
药性
归经 胃经,肺经
分类 利水渗湿药
产地 四川
功能 祛风,解毒,消肿,止痛,化痰止咳。
主治

用于筋骨疼痛,疮疡肿毒,红崩白带,气管炎。

泡桐
  • 泡桐
  • 泡桐
泡桐
拼音注音
Pào Tónɡ
别名

空桐木、白桐、水桐、桐木树、紫花树

来源

玄参科泡桐属植物泡桐Paulownia fortunei (Seem.)Hemsl.及锈毛泡桐P. tomentosa (Thunb.)Steud.,以根、果入药。根秋季采挖,果夏季采收。

性味

苦,寒。

功能主治

根:祛风,解毒,消肿,止痛。用于筋骨疼痛,疮疡肿毒,红崩白带。

果:化痰止咳。用于气管炎。

用法用量

根、果均为0.5~1两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泡桐

功效作用

功能

祛风,解毒,消肿,止痛,化痰止咳。

主治

用于筋骨疼痛,疮疡肿毒,红崩白带,气管炎。

用法用量

根、果均为15-60g,内服,煎汤。

注意事项

脾胃虚寒者不宜用。

药理作用

1、抗气道炎症作用。

2、抗炎,镇痛,增强免疫,降低血糖作用。

相关论述

《本经》:“主五痔,杀三虫。”

临床应用

临床应用

用于治疗急性肩周炎肿痛,无名肿毒,痈疮,痔疮,流行性腮腺炎和跌打损伤等。

相关配伍

1、痈疮,疽,痔瘘,恶疮:泡桐皮水煎敷之。(《普济方》)

2、跌仆损伤:泡桐树皮(去青留白)。醋炒捣敷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

3、治寒痹疼痛:老泡桐树皮500g,煎水去渣,趁热拌入麦麸皮500g,热敷患处,凉了再换。

4、治痄腮:泡桐花24g,白糖30g,水煎服。(3-4方出自《新编中草药图谱及常用配方5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根秋季采挖,果夏季采收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
树皮:表面灰褐色,有不规则纵裂,小枝有明显的皮孔,常具黏质短腺毛。味淡,微甜。

根:呈圆柱形,长短不等,直径约2cm,表面灰褐色至棕褐色,粗糙,有明显的皱纹与纵沟,具横裂纹及突起的侧根裂痕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皮部棕色或淡棕色,木部宽广,黄白色,显纤维性,有多数孔洞(导管)及放射状纹理。气微,味微苦。

花:(1)白花泡桐:花长7-12cm。花萼灰褐色,长2-2.5cm,质厚,裂片被柔毛,内表面较密;花冠白色,干者外面灰黄色至灰棕色,密被毛茸,内面色浅,腹部具紫色斑点,筒部毛茸稀少。气微香、味微苦。(2)毛泡桐:花长4-7cm;花萼较小,长约1.2cm;花冠紫红色,干者灰棕色,内面紫色斑点众多。

果:(1)泡桐果:蒴果倒卵形或长椭圆形,长6-10cm,表面粗糙,有类圆形疣状点,近先端处灰黄色,系星状毛;果皮厚3-6mm,木质;宿萼5浅裂。种子长6-10mm。气微,味微甘苦。(2)毛泡桐果:蒴果卵圆形,长3-4.5cm,直径2-3cm,表面红褐色至黑褐色,常有粘质腺毛,先端尖嘴状,长6-8mm,基部圆形,自顶至基部两侧各有棱线1条,常易沿棱线裂成2瓣;内表面淡棕色,光滑而有光泽,各有1纵隔。果皮革质,厚约0.5-1mm。宿萼5中裂呈五角星形,裂片卵状三角形。果梗扭曲,长2-3cm。种子多数,着生在半圆形肥厚的中轴上,细小,扁而有翅,长2.5-4mm,气微,味微甘,苦。均以个大,开裂少,带宿萼者为佳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玄参科泡桐属植物白花泡桐及毛泡桐。

形态特征

1、白花泡桐又名:白桐、椅桐、黄桐、白花桐、花桐、白花泡桐、泡树、大果泡桐、华桐、火筒木、沙桐彭、笛螺木、饭桐子、通心条。乔木高达30米,树冠圆锥形,主干直,胸径可达2米,树皮灰褐色;幼枝、叶、花序各部和幼果均被黄褐色星状绒毛,但叶柄、叶片上面和花梗渐变无毛。叶片长卵状心脏形,有时为卵状心脏形,长达20厘米,顶端长渐尖或锐尖头,其凸尖长达2厘米,新枝上的叶有时2裂,下面有星毛及腺,成熟叶片下面密被绒毛,有时毛很稀疏至近无毛;叶柄长达12厘米。花序枝几无或仅有短侧枝,故花序狭长几成圆柱形,长约25厘米,小聚伞花序有花3-8朵,总花梗几与花梗等长,或下部者长于花梗,上部者略短于花梗;萼倒圆锥形,长2-2.5厘米,花后逐渐脱毛,分裂至1/4或1/3处,萼齿卵圆形至三角状卵圆形,至果期变为狭三角形;花冠管状漏斗形,白色仅背面稍带紫色或浅紫色,长8-12厘米,管部在基部以上不突然膨大,而逐渐向上扩大,稍稍向前曲,外面有星状毛,腹部无明显纵褶,内部密布紫色细斑块;雄蕊长3-3.5厘米,有疏腺;子房有腺,有时具星毛,花柱长约5.5厘米。蒴果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,长6-10厘米,顶端之喙长达6毫米,宿萼开展或漏斗状,果皮木质,厚3-6毫米;种子连翅长6-10毫米。花期3-4月,果期7-8月。 2、毛泡桐又名:紫花桐、冈桐、锈毛泡桐、日本泡桐。乔木高达20米,树冠宽大伞形,树皮褐灰色;小枝有明显皮孔,幼时常具粘质短腺毛。叶片心脏形,长达40厘米,顶端锐尖头,全缘或波状浅裂,上面毛稀疏,下面毛密或较疏,老叶下面的灰褐色树枝状毛常具柄和3-12条细长丝状分枝,新枝上的叶较大,其毛常不分枝,有时具粘质腺毛;叶柄常有粘质短腺毛。花序枝的侧枝不发达,长约中央主枝之半或稍短,故花序为金字塔形或狭圆锥形,长一般在50厘米以下,少有更长,小聚伞花序的总花梗长1-2厘米,几与花梗等长,具花3-5朵;萼浅钟形,长约1.5厘米,外面绒毛不脱落,分裂至中部或裂过中部,萼齿卵状长圆形,在花中锐头或稍钝头至果中钝头;花冠紫色,漏斗状钟形,长5-7.5厘米,在离管基部约5毫米处弓曲,向上突然膨大,外面有腺毛,内面几无毛,檐部2唇形,直径约小5厘米;雄蕊长达2.5厘米;子房卵圆形,有腺毛,花柱短于雄蕊。蒴果卵圆形,幼时密生粘质腺毛,长3-4.5厘米,宿萼不反卷,果皮厚约1毫米;种子连翅长约2.5-4毫米。花期4-5月,果期8-9月。

分布区域

1、白花泡桐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,陕西,山东,河南等地引种栽培。 2、毛泡桐分布于辽宁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等地。

生长环境

白花泡桐生于低海拔的山坡、林中、山谷及荒地,野生或栽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