宽叶鼠曲草

宽叶鼠曲草,中药名。为菊科植物宽叶鼠麴草Gnaphaliumadnatum(Wall.exDC.)Kitam.的全草。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及云南等地。具有清热燥湿,解毒散结,止血之功效。常用于湿热痢疾,痈疽肿毒,瘰疬,外伤出血。
别名 老鸦绵、地膏药、地毛香、贴生鼠尾草、贴生香青、岩白菜、大火草
药味 味苦
药性
归经 味苦,性寒。归脾、胃、大肠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燥湿,解毒散结,止血。
主治 湿热痢疾,痈疽肿毒,瘰疬,外伤出血。
宽叶鼠曲草
  • 宽叶鼠曲草
  • 宽叶鼠曲草
宽叶鼠曲草
别名

老鸦绵、地膏药

来源

菊科宽叶鼠曲草Gnaphalium adnatum Wall. ex DC.[Anaphalis adnata (Wall.) DC.],以入药。

生境分布

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。

性味

苦,寒。

功能主治

消炎,散肿,止血。主治痈疮肿毒,刀伤出血。

用法用量

外用适量,捣烂外敷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宽叶鼠曲草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清热燥湿,解毒散结,止血。
主治
湿热痢疾,痈疽肿毒,瘰疬,外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“治痢疾,风湿,小儿惊风,哮喘。”

2、《贵州药植目录》:“治小儿烂口疮,红白痢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风热感冒:宽叶鼠曲草30g,水煎服。《精选草药彩色图谱》

2、治痢疾:宽叶鼠曲草30g,枫树叶20g,水煎服。《精选草药彩色图谱》

附注
作大火草入药除宽叶鼠曲草外,有的还用鼠曲草GnaphaliumaffinoD.Don入药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一般多鲜用,也可于秋季采收,晒干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干燥茎枝圆柱形,直径4-8mm,具纵条纹,密被白色绵毛,灰绿色。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类白色,中空。叶片卷曲,皱缩,平展的完整者为倒卵状长圆形或倒披针状长圆形,长4-9cm,宽1-2.5cm,先端具短尖头,基部渐狭,全缘,两面密被白色绵毛,主脉两面凸起,灰绿色。头状花序小,于枝端排成密集球状或伞房状。总苞近球形,直径5-6mm,总苞片干膜质,淡黄色。雌花和两性花小。偶见圆柱形种子。气微,味苦。以枝叶多、色灰绿者为佳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菊科植物宽叶鼠麴草。
形态特征
粗壮草本。茎直立,高0.5-1米,基部径4-8毫米,下部通常不分枝或罕有分枝,上部有伞房状分枝,密被紧贴的白色棉毛,节间长1-2厘米。基生叶花期凋落;中部及下部叶倒披针状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长4-9厘米,宽1-2.5厘米,基部长渐狭,下延抱茎,但无耳,顶端短尖,近革质,两面密被白色棉毛,中脉在两面均高起,侧脉1对,常因被密棉毛而不明显;上部花序枝的叶小,线形,长1-3厘米,宽2-5毫米,顶端短尖,两面密被白色棉毛。头状花序少数或较多数,径5-6毫米,在枝端密集成球状,并在茎上部排成大的伞房花序;总苞近球形,径5-6毫米;总苞片3-4层,干膜质,淡黄色或黄白色,外层倒卵形或倒披针形,顶端浑圆,长约4毫米,内层长圆形或狭长圆形,长约4毫米。雌花多数,结实,花冠丝状,长约3毫米,顶部3-4齿裂,具腺点,花柱分枝纤细。两性花较少,通常5-7个,花冠管状,长约3毫米,上部稍扩大,檐部5裂,裂片浑圆,具腺点。瘦果圆柱形,长约0.5毫米,具乳头状突起。冠毛白色,长约3毫米。花期8-10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及云南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林边、山坡草地或灌丛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