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荆根

黄荆根,中药名。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VitexnegundoL.的根。分布于长江以地南各地。具有解表,止咳,祛风除湿,理气止痛之功效。用于感冒,慢性气管炎,风湿痹痛,胃痛,痧气,腹痛。

别名 -
药味 味辛、微苦
药性
归经 味辛、微苦,性温,归肺、胃、肝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解表,止咳,祛风除湿,理气止痛。
主治

用于感冒,慢性气管炎,风湿痹痛,胃痛,痧气,腹痛。

黄荆根
  • 黄荆根
  • 黄荆根
  • 黄荆根
黄荆根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黄荆根

拼音注音
Huánɡ Jīnɡ Gēn
出处

《草木便方》

来源

为马鞭草料植物黄荆。2月或8月采挖。

药理作用

根煎剂对小鼠有镇咳作用(氨水喷雾引咳法),并有祛痰作用(酚红法)。尚有扩张支气管及抑菌作用,参见"黄荆子"条。

归经

《得配本草》:"入手少阴经。"

性味

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辛,温。"

功能主治

解表,祛风湿,理气止痛,截疟,驱虫。治感冒,咳喘,风湿,胃痛,痧气腹痛,疟疾。蛲虫病。

①《草木便方》:"治心头风,牙疳。"

②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刀伤,止痛,并治痧症,盗汗。"

③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镇咳,解热,驱风。治惊痫,除风湿。"

④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治头风,肢体诸风,顺气。"

⑤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温经散瘀,解肌发汗。治感冒,疟疾,哮喘。"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2~4钱。

复方

①治疟疾:黄荆根一两。于发作前三小时煎服。(南京《常用中草药》)

②治风湿关节痛、腰痛:黄荆根一两,八角枫根一两,枸骨根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农村常用草药手册》)

③治胃溃疡、慢性胃炎:黄荆根-两,红糖适量,煎服。(南京《常用中草药》)

④治蛲虫病:黄荆根一两.切片,同甜酒炒至黄色,用水两碗,煎至一碗,晚饭前服。(《农村常用草药手册》)

临床应用

治疗慢性气管炎:以黄荆根煎剂治疗335例,总有效率为84.2%,显效率为34.2%。对喘、咳、痰、炎及哮鸣音均有较好疗效。尤其平喘起效时间较止咳、祛痰为快。实践证明,病情轻、病程短者比病情重、病程长者疗效好;凡夹杂有其他慢性病症(如高血压,肺心、冠心、肺气肿)者疗效差或无效;中医分型观察,以虚寒型疗效最好,痰热型次之,肺燥型较差。经验认为,本品作用属于"治标",故体质差者疗效不佳;如采取"标本兼治"并用健脾补肾等药物,则疗效可能提高。对合并严重心脏病的患者,不宜服用本品,尤以心力衰竭者更属禁忌。曾有患者服后心悸,病情加重,故须注意。制剂及用法:五叶黄荆根鲜品5两或干品2两,加水煮沸后用文火熬2~3小时,约得煎液100毫升。每日2次分服,10天为一疗程。连服二个疗程。副作用:部分病例有腹泻、腹痛、腹胀、恶心、胃纳不好,及头晕、头痛、心跳,均较轻微,不影响治疗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黄荆根

拼音注音
Huánɡ Jīnɡ Gēn
英文名
Root of Negundo Chastetree
出处

出自于《草木便方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的根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tex negundo L.

采收和储藏:2月或8月采根,洗净鲜用;或切片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路旁或灌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以地南各地。

原形态

黄荆,直立灌木,植株高1-3m。小枝四棱形,与叶及花序通常被灰白色短柔毛。叶柄长2-5.5cm;掌状复叶,小叶5,稀为3,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基部楔形,全缘或有少数粗锯齿,先端渐尖,表面绿色,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,中间小叶长4-13cm,宽1-4cm,两侧小叶渐小,若为5小叶时,中间3片小叶有柄,最外侧2枚无柄或近无柄,侧脉9-20对。聚伞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式顶生,长10-27cm;花萼钟状,先端5齿裂,外面被灰白色绒毛;花冠淡紫色,外有微柔毛,先端5裂,二唇形;雄蕊伸于花冠管外;子房近无毛。核果褐色,近球形,径约2mm,等于或稍短于宿萼。花期4-6月,果期7-10月。

药理作用

1.镇咳、平喘作用 黄荆根煎剂对豚鼠支气管平滑肌有扩张作用。小鼠离体肺灌流实验也表明,前景剂可解了作气管、支气管痉挛。 2.抗菌作用 黄荆根煎剂体外抗菌试验表明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,煎煮时间延长效果会更佳。

归经

心经

性味

味辛;微苦;性温

功能主治

解表;止咳;祛风除湿;理气止痛。主感冒;慢性气管炎;风湿痹痛;胃痛;痧气;腹痛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15-30g,根皮用量酌减。

复方

①治疟疾: 黄荆根一两。于发作前三小时煎服。(南京《常用中草药》)②治风湿关节痛、腰痛: 黄荆根一两,八角枫根一两,枸骨根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农村常用草药手册》)③治胃溃疡、慢性胃炎: 黄荆根一两,红糖适量, 煎服。(南京《常用中草药》)④治蛲虫病: 黄荆根一两,切片,同甜酒炒至黄色,用水两碗,煎至一碗,晚饭前服。 (《农村常用草药手册》)

临床应用

治疗慢性气管炎。以黄荆根煎剂治疗335例,总有效率为84.2%,显效率为34.2%。对喘、咳、痰、炎及哮鸣音均有较好疗效。尤其平喘起效时间较止咳、祛痰为快。实践证明,病情轻、病程短者比病情重、病程长者疗效好;凡夹杂有其他慢性病症(如高血压、肺心、冠心、肺气肿)者疗效差或无效;中医分型观察,以虚寒型疗效最好,痰热型次之,肺燥型较差。经验认为,本品作用属于治标'故体质差者疗效不佳;如采取标本兼治并用健脾补肾等药物,则疗效可能提高。对合并严重心脏病的患者,不宜服用本品,尤以心力衰竭者更属禁忌。曾有患者服后心悸,病情加重,故须注意。制剂及用法:五叶黄荆根鲜品5两或干品2两,加水煮沸后用文火熬2-3小时,约得煎液100ml。每日2次分服,10天为一疗程,连服二个疗程。副作用:部分病例有腹泻、腹痛、腹胀、恶心、胃纳不好,及头晕、头痛、心跳,均较轻微,不影响治疗。

各家论述

1.《草木便方》:治心头风,牙疳。

2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刀伤,止痛,并治愈症,盗汗。

3.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镇咳,解热,驱风。治惊痫,除风湿。

4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治头风,肢体诸风,顺气。

5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温经散瘀,解肌发汗。治感冒,疟疾,哮喘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黄荆根

功效作用

功能

解表,止咳,祛风除湿,理气止痛。

主治

用于感冒,慢性气管炎,风湿痹痛,胃痛,痧气,腹痛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15-30g,根皮用量酌减。

注意事项

尚不明确。

药理作用

1、镇咳、平喘作用。

2、抗菌作用。

相关论述

1、《草本便方》:“治心头风,牙疳。”

2、《分类草药性》:“治刀伤,止痛,并治痧症,盗汗。”词条图册更多图册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预防流行性感冒:黄荆根、胜红蓟全草、马兰全草、一点红全草、鱼腥草全草、忍冬藤各15-30g。水煎服。(《中国民族药志》)

2、治风湿关节痛、腰痛:黄荆根、八角枫根、狗骨根各30g。水煎服。(《农村常用草药手册》)

3、治蛲虫病:黄荆根30g。切片,同甜酒炒至黄色,用水2碗,煎到1碗,晚饭前煎服。(《农村常用草药手册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2月或8月,洗净鲜用;或切片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马鞭草科植物黄荆。

形态特征

黄荆又名:五指柑、山黄荆、黄荆条、埔姜。直立灌木,植株高1-3m。小枝四棱形,与叶及花序通常被灰白色短柔毛。叶柄长2-5.5cm;掌状复叶,小叶5,稀为3,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基部楔形,全缘或有少数粗锯齿,先端渐尖,表面绿色,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,中间小叶长4-13cm,宽1-4cm,两侧小叶渐小,若为5小叶时,中间3片小叶有柄,最外侧2枚无柄或近无柄,侧脉9-20对。聚伞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式,顶生,长10-27cm;花萼钟状,先端5齿裂,外面被灰白色绒毛;花冠淡紫色,外有微柔毛,先端5裂,二唇形;雄蕊伸于花冠管外;子房近无毛。核果褐色,近球形,径约2mm,等于或稍短于宿萼。花期4-6月,果期7-10月。

分布区域

分布于长江以地南各地。

道地产区

长江以地南各地。

生长环境

生于山坡、路旁或灌丛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