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花香茶菜

黄花香茶菜,中药名。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黄花香茶菜Rabdosiasculponeata(Vaniot)Hara的干燥全草。分布于云南、四川、贵州、广西、陕西等地。具有理气利湿,清热解毒之功效。用于痢疾,感冒,小儿疳积,口腔溃疡,皮肤瘙痒,脚癣。
别名 臭蒿子、痢药、白沙虫药
药味 苦、辛
药性
归经 苦、辛,凉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理气利湿,清热解毒。
主治 用于痢疾,感冒,小儿疳积,口腔溃疡,皮肤瘙痒,脚癣。
黄花香茶菜
  • 黄花香茶菜
  • 黄花香茶菜
黄花香茶菜
拼音注音
Huánɡ Huā Xiānɡ Chá Cài
别名

白沙虫药、痢药、烂脚草、臭蒿子、鸡苏

来源

唇形科黄花香茶菜Rabdosia sculponeata (Vaniot) Hara [Plectranthus sculponeatus Vaniot],以全草入药。

生境分布

陕西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。

性味

辛,温。

功能主治

利湿,解毒。主治痢疾;外用治烂脚丫。

用法用量

全草1~2两,煎水服。外用鲜全草捣烂敷患处,或烘干研末,调菜油搽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黄花香茶菜

功效作用

功能
理气利湿,清热解毒。
主治
用于痢疾,感冒,小儿疳积,口腔溃疡,皮肤瘙痒,脚癣。
用法用量
50-100g。外用鲜全草捣烂敷患处,或烘干研末,调菜油搽。
药理作用
具有抑菌作用。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脚癣:外用叶捣烂取汁擦或研末撒敷患处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秋季采收,洗净,切段,晒干或鲜用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黄花香茶菜。
形态特征
直立草本,根粗壮,木质,高0.5-2米。茎丛生,四棱形,分枝,被稀疏的白色糙硬毛及密的短柔毛。叶阔卵状心形或卵状心形,长3.5-10.5厘米,宽3-9厘米。顶端尖,基部心形,边缘具圆齿或牙齿,上下两面均具柔毛,近基部尤密,全部被黄色小腺体。夏秋季开黄色花,聚伞花序具9-11花,通常在主茎及分枝端组成宽约2-5厘米的圆锥花序;苞片与叶同型,向上渐变小;花萼钟形,长约3毫米,齿5,与萼筒近等长,果时管状钟形;花冠上唇内面具紫斑,长约6毫米,外被短柔毛及腺点,冠筒长约3毫米,几不超出于萼,冠檐二唇形,上唇微外反,下唇近圆形,内凹,舟形;雄蕊4,内藏;花柱丝状,先端二浅裂,内藏。小坚果卵三棱形,栗色,具锈色小疣。花期8-10月,果期10-11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云南、四川、贵州、广西、陕西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500-2800米的空旷草地上或灌丛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