鰟魮鱼

鳑魮鱼,中药名。为鲤科动物中华鳑魮鱼Rhodeussinensis(Gunther)的肉。分布于华北、华南一带,以及长江流域与其附属水体。具有补脾健胃,解毒之功效。常用于久病体虚,痘毒。
别名 鱊鮬、鳜鯞、鱼婢、妾鱼、青衣鱼、旁皮鲫、鮬鱼、鰟魮鲫、文魮、糠片鱼
药味 味甘
药性
归经 味甘,性平。归脾、肾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补脾健胃,解毒。
主治 用于久病体虚,痘毒。
鰟魮鱼
  • 鰟魮鱼
  • 鰟魮鱼
鰟魮鱼

功效作用

功能
补脾健胃,解毒。
主治
用于久病体虚,痘毒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100-200g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医林纂要·药性》:“甘,温。”

2、《医林纂要·药性》:“善发疮。可用于起痘毒。”

3、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“益脾胃,解毒。主治久病体虚,痘毒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久病体虚:鳑魮鱼100g,党参10g,加姜、葱等调料,煮食。

2、阳痿、早泄:鳑魮鱼150g,枸杞子10g,加调料煮食。

3、虚疮内陷:鳑魮鱼100g,加姜、葱等调料共煮食之。(1-3方出自《食疗食材精品》)

附注
其他种类的鰟魮鱼,尚有长身刺鰟魮鱼AcanthorhodeuselongatusRegan、大鳍刺鰟魮鱼A.guichenotiBleeker,黑龙江鰟魮Rhodeussericeus(Pallas)、石鲋鱼Pseudoperilampusocellatus(Kner)及小须鱊AcheilognathusbarbatulusGunther等亦供药用,功效与中华鰟魮鱼相同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常年均可捕获,捕后,除去鳞片及内脏,洗净,鲜用。

动物学信息

动物属种
鲤科动物中华鳑魮鱼。
形态特征
体侧扁,卵圆形。头小,眼大,口端位,下颌稍短于上颌,无须。鳃耙短小,外侧10枚。下咽齿1行,5-5,齿面光滑,无锯齿。侧线鳞不完全,仅在鳃盖后缘有侧线鳞3-7片,背鳍2,9-11,起点在体中部。臀鳍2,9-11,尾鳍分叉。体侧上部每个鳞片后缘都有小黑点。自最后第3个侧鳞开始沿尾柄中线有1条黑的的纵纹,臀鳍起点正上方后黑色纵纹更为显著。鳃孔后方第1个侧线鳞及4、5个侧线鳞上均有1个很不明显的黑斑。雌鱼具长的产卵管,背鳍前部有1个大黑点,尾部上的纵纹比雄鱼为细。
分布区域
华北、华南一带,以及长江流域与其附属水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