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东鳞毛蕨

辽东鳞毛蕨,中药名。为鳞毛蕨科植物半岛鳞毛蕨DryopterispeninsulaeKitag.的根茎。分布于辽宁、陕西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等地。具有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,驱虫,防治流感,乙脑之功效。常用于吐血,衄血,崩漏,产后便血,肠寄生虫病。
别名 半岛鳞毛蕨
药味 味苦
药性
归经 味苦,性凉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,驱虫。防治流感,乙脑。
主治 吐血,衄血,崩漏,产后便血,肠寄生虫病。
辽东鳞毛蕨
  • 辽东鳞毛蕨
  • 辽东鳞毛蕨
辽东鳞毛蕨
拼音注音
Liáo Dōnɡ Lín Máo Jué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鳞毛蕨科植物半岛鳞毛蕨的根茎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ryopteris peninsulae Kitag.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挖出后除去叶柄及须根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辽宁、陕西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等地。

原形态

植株高达50cm。根茎粗短而直立,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棕色、披针形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10-15cm,禾秆色,向上与叶轴被稀疏小鳞片;叶片纸质,长圆形,长15-35cm,宽12-15cm,先端渐尖并为羽裂,基部稍缩狭,上面光滑,下面和羽轴疏被深褐色、披针形小鳞片,二回羽状;羽状阔披针形,稍呈镰刀状,长8-9cm,宽2-3cm,有短柄,基部1对对生,小羽片长圆状披针形,先端圆钝,基部呈耳形,边缘有微齿或全缘;叶脉羽状,下面明显;孢子叶羽片在上部,11-15对,较小。孢子囊群背生于小羽片上,在中脉两侧各排成1行;囊群盖圆形,褐色,宿存。

性味

苦;凉

功能主治

清热解毒;凉血止血;驱虫;防治流感;乙脑。主吐血;衄血;崩漏;产后便血;肠寄生虫病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10-15g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辽东鳞毛蕨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,驱虫。防治流感,乙脑。
主治
吐血,衄血,崩漏,产后便血,肠寄生虫病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
相关论述
《中国药用孢子植物》:“清热解毒,杀虫。用于流感、钩虫病、蛔虫病,预防乙脑、流感等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流感,预防乙脑、流感:辽东鳞毛蕨15g,板蓝根15g。煎服。(《中国药用孢子植物》)

2、治钩虫病、蛔虫病:辽东鳞毛蕨15g,乌梅9g,大黄6g。煎服。(《中国药用孢子植物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全年均可采收,挖出后除去叶柄及须根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鳞毛蕨科植物半岛鳞毛蕨 。
形态特征
植株高达50余厘米。根状茎粗短,近直立。叶簇生;叶柄长达24厘米,淡棕褐色,有1纵沟,基部密被棕褐色、膜质、线状披针形至卵状长圆形且具长尖头的鳞片,向上连同叶轴散生栗色或基部栗色上部棕褐色、边缘疏生细尖齿、披针形至长圆形的鳞片;叶片厚纸质,长圆形或狭卵状长圆形,长13-38厘米,宽8-20厘米,基部多少心形,先端短渐尖,二回羽状;羽片12-20对,对生或互生,具短柄,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基部不对称,先端长渐尖且微镰状上弯,下部羽片较大,长达11厘米,宽达4.5厘米,向上渐次变小,羽轴禾秆色,疏生线形易脱落的鳞片;小羽片或裂片达15对,长圆形,先端钝圆且具短尖齿,基部几对小羽片的基部多少耳形,边缘具浅波状齿,上部裂片的基部近全缘,上部具浅尖齿;裂片或小羽片上的叶脉羽状,明显。孢子囊群圆形,较大,通常仅叶片上半部生有孢子囊群,沿裂片中肋排成2行;囊群盖圆肾形至马蹄形,近全缘,成熟时不完全覆盖孢子囊群;孢子近椭圆形,外壁具瘤状凸起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辽宁、陕西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