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竹根,中药名。为禾本科植物苦竹Pleioblastusamarus(Keng)Kengf.的根茎。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具有清热,除烦,清痰之功效。常用于发热,烦闷,咳嗽痰黄。
发热,烦闷,咳嗽痰黄。
《食疗本草》
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根茎。
《食疗本草》:"大下心肺五脏热毒气。细锉一斤,水五升,煮取汁一升,分三服。"
出自《食疗本草》。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根茎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eioblastus amarus (Keng ) Keng f.(Arundinaria amara Keng)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洗净,切段,鲜用或晒干。
生态环境: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,多为栽培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苦竹 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。竿直立,高3-5m,粗1.5-2cm,竿壁厚约6mm。幼竿淡绿色,具白粉,老时绿黄色,被灰白色粉斑;竿散生或丛生,圆筒形,竿环很隆起;每节有3-7分枝,但在每分枝一侧的节间下部1/4处稍平,鞘环有1圈褐色箨鞘基部残留物,箨鞘厚纸质和革质,绿色,无或有细小的紫色斑点,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,基部与竿相连处较密,内面光滑而有光泽,边缘密被金黄色的纤毛;箨耳很小,深褐色,有直立棕色繸毛;箨舌截平,长1-2mm,边缘密生纤毛;箨叶细长披针形,幼时绿色,多脉,无显着的中脉;叶鞘无毛,有横脉;叶舌质坚硬,截平,长0.5-2mm:叶片披针形,长8-20cm,宽5-28cm,质坚韧,表面深绿色,背面淡绿色,有微毛,尤以基部为甚;叶柄长2-7mm。花枝基部有苍片,花序分技与小穗柄略扁平,常呈波状曲折,小穗绿色,小穗有8-12,小花,长4-6cm,绿色或淡紫色,小穗轴间长4-5mm,在杯状顶端有纤毛;颖3-5,有锐尖头,边缘有纤毛;外稃被外形,近革质,有横脉,边缘粗糙,内稃背部2脊间有沟纹,鳞被3,后方1片长于前方2片;雄蕊3,有细长而互相分离的花丝,花药黄色,药隔不伸出;花柱1,柱头3,羽毛状。颖果长圆形。花期4-5月。
苦;寒
清热;除烦;清痰。主发热;烦闷;咳嗽痰黄
内服:煎汤,10-15g,鲜品30-60g。
《食疗本草》:大下心肺五脏热毒气。细锥一斤,水五升,煮取汁一升,分三服。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苦竹根
清热,除烦,清痰。
发热,烦闷,咳嗽痰黄。
内服:煎汤,10-15g,鲜品30-60g。
尚不明确。
《食疗本草》:“大下心肺五脏毒气。细锉一斤,水五升,煮取汁一升,分三服。”
全年均可采挖,洗净,切段,鲜用或晒干。
禾本科植物苦竹。
苦竹,又名伞柄竹。竿高3-5米,粗1.5-2厘米,直立,竿壁厚约6毫米,幼竿淡绿色,具白粉,老后渐转绿黄色,被灰白色粉斑;节间圆筒形,在分枝一侧的下部稍扁平,通常长27-29厘米,节下方粉环明显;节内长约6毫米;竿环隆起,高于箨环;箨环留有箨鞘基部木栓质的残留物,在幼竿的箨环还具一圈发达的棕紫褐色刺毛;竿每节具5-7枝,枝稍开展。箨鞘革质,绿色,被较厚白粉,上部边缘橙黄色至焦枯色,背部无毛或具棕红色或白色微细刺毛,易脱落,基部密生棕色刺毛,边缘密生金黄色纤毛;繸耳不明显或无,具数条直立的短繸毛,易脱落而变无繸毛;箨舌截形,高约1-2毫米,淡绿色,被厚的脱落性白粉,边缘具短纤毛;箨片狭长披针形,开展,易向内卷折,腹面无毛,背面有白色不明显短绒毛,边缘具锯齿。末级小枝具3或4叶;叶鞘无毛,呈干草黄色,具细纵肋;无叶耳和箨口繸毛;叶舌紫红色,高约2毫米;叶片椭圆状披针形,长4-20厘米,宽1.2-2.9厘米,先端短渐尖,基部楔形或宽楔形,下表面淡绿色,生有白色绒毛,尤以基部为甚,次脉4-8对,小横脉清楚,叶缘两侧有细锯齿;叶柄长约2毫米。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,具3-6小穗,侧生于主枝或小枝的下部各节,基部为1片苞片所包围,小穗柄被微毛;小穗含8-13朵小花,长4-7厘米,绿色或绿黄色,被白粉;小穗轴节长4-5毫米,一侧扁平,上部被白色微毛,下部无毛,为外稃所包围,顶端膨大呈杯状,边缘具短纤毛;颖3-5片,向上逐渐变大,第一颖可为鳞片状,先端渐尖或短尖,背部被微毛和白粉,第二颖较第一颖宽大,先端短尖,被毛和白粉,第三、四、五颖通常与外稃相似而稍小;外稃卵状披针形,长8-11毫米,具9-11脉,有小横脉,顶端尖至具小尖头,无毛而被有较厚的白粉,上部边缘有极微细毛,因后者常脱落而变为无毛;内稃通常长于外稃,罕或与之等长,先端通常不分裂,被纤毛,脊上具较密的纤毛,脊间密被较厚白粉和微毛;鳞被3,卵形或倒卵形,后方一片形较窄,上部边缘具纤毛;花药淡黄色,长约5毫米;子房狭窄,长约2毫米,无毛,上部略呈三棱形;花柱短,柱头3,羽毛状。成熟果实未见。笋期6月,花期4-5月。
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,多为栽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