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荷

木荷,中药名。为山茶科植物木荷SchimasuperbaGardn.etChamp.的根皮。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具有攻毒,消肿之功效。用于疔疮,无名肿毒。

别名 何树、柯树、木和、木艾树、回树、木荷柴、横柴
药味 味辛
药性
归经 味辛,性温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攻毒,消肿。
主治

用于疔疮,无名肿毒。

木荷
  • 木荷
  • 木荷
  • 木荷
  • 木荷
  • 木荷
  • 木荷
  • 木荷
  • 木荷
  • 木荷
木荷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木荷

拼音注音
Mù Hé
别名

木艾树(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》),何树(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)。

出处

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》

来源

为山茶科植物木荷根皮。全年可采。

生境分布

生于山地杂木林中。分布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台湾、贵州、四川等地。

原形态

乔木,高8~18米;无毛,或幼枝略被毛。叶革质,卵状椭圆形至矩圆形,长lO~12厘米,宽2.5~5厘米;叶柄长1.4~1.8厘米。花白色,单独腋生或顶生成短总状花序;花梗长1.2~1厘米,通常直立;萼片5,边缘有细毛;花瓣5,倒卵形;雄蕊极多数;子房基部密生细毛。蒴果近球形,径约1.5厘米,5裂,果皮木质。花期5月。

毒性

有大毒。

注意

不可内服。(性味以下出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》)

功能主治

外敷疔疮,无名肿毒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木荷

拼音注音
Mù Hé
别名

木艾树、何树、柯树、木和、回树、木荷柴、横柴。

英文名
root-bark of Schima
出处

出自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山茶科植物木荷的根皮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.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50-1500m向阳山地杂木林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台湾、贵州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
原形态

木荷 常绿乔木,高10-20m。树干挺直;树皮灰褐色或深褐色,粗糙纵裂;小枝皮孔显着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-2cm;叶片单千周,卵状椭圆形、长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,长9-12cm,宽2.5-5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近圆形,边缘具钝锯齿,睚同深绿色,有光泽,网脉下陷,丰面淡绿色,幼时有毛。花两性,径约3cm,常单生于近枝顶叶腋或在枝顶集生成短总状花序;花梗粗壮,长1-2cm;萼片5,半圆形,里面有白色绢毛,缘部有白色睫毛;花瓣5,白色,倒卵形,大小不等,基部及缘部有毛;雄蕊多数,花药丁字着生;子房上位,5室,基部密被绢毛,花柱1,柱头5裂。蒴果木质,褐色,扁圆形,径约1.5cm,疏生细毛,基部具宿存萼片,熟时室背5裂,中轴宿存。种子肾形,淡褐色,长约7mm,;宽约5mm,边缘有翅。花期4-5月,果熟期9-10月。

归经

脾经

性味

辛;温;有毒

注意

本品因有大毒不可内服。

功能主治

攻毒,消肿。主疔疮;无名肿毒

用法用量

外用:捣敷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木荷

功效作用

功能

攻毒,消肿。

主治

用于疔疮,无名肿毒。

用法用量

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注意事项

本品有大毒,不宜内服。有报道,木荷树皮与皮肤接触可出现红肿、发痒等反应,皮肤过敏者慎用。

相关论述

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:“根皮可治疔疮,无名肿毒。”

临床应用

临床应用

用于治疗痈疮肿痛和无名肿毒等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全年均可采收,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山茶科植物木荷。

形态特征

大乔木,高25米,嫩枝通常无毛。叶革质或薄革质,椭圆形,长7-12厘米,宽4-6.5厘米,先端尖锐,有时略钝,基部楔形,上面干后发亮,下面无毛,侧脉7-9对,在两面明显,边缘有钝齿;叶柄长1-2厘米。花生于枝顶叶腋,常多朵排成总状花序,直径3厘米,白色,花柄长1-2.5厘米,纤细,无毛;苞片2,贴近萼片,长4-6毫米,早落;萼片半圆形,长2-3毫米,外面无毛,内面有绢毛;花瓣长1-1.5厘米,最外1片风帽状,边缘多少有毛;子房有毛。蒴果直径1.5-2厘米。花期6-8月。

分布区域

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生长环境

生于海拔150-1500m的向阳山地杂木林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