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芙蓉

木芙蓉,中药名。为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芙蓉HibiscusmutabilisLinn.的花或叶。分布于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广西、广东、四川和贵州等地。具有清热解毒,消肿排脓,凉血止血之功效。用于肺热咳嗽,月经过多,白带,外用治腮腺炎,乳腺炎,淋巴节炎,烧烫伤,痈肿疮疖,毒蛇咬伤,跌打损伤。
别名 三变花、九头花、拒霜花、铁箍散、转观花、清凉膏
药味 味辛
药性
归经 味辛,性平。归肺、肝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解毒,消肿排脓,凉血止血。
主治 用于肺热咳嗽,月经过多,白带,外用治腮腺炎,乳腺炎,淋巴节炎,烧烫伤,痈肿疮疖,毒蛇咬伤,跌打损伤。
木芙蓉
  • 木芙蓉
  • 木芙蓉
  • 木芙蓉
  • 木芙蓉
  • 木芙蓉
  • 木芙蓉
  • 木芙蓉
  • 木芙蓉
  • 木芙蓉
木芙蓉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木芙蓉

拼音注音
Mù Fú Rónɡ
别名

三变花、九头花、拒霜花、铁箍散、转观花、清凉膏

来源

为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.,以(芙蓉花)、(芙蓉叶)和入药。夏秋摘花蕾,晒干,同时采叶阴干研粉贮存;秋、冬挖根、晒干。

性味

微辛,凉。

功能主治

清热解毒,消肿排脓,凉血止血。用于肺热咳嗽,月经过多,白带;外用治痈肿疮疖,乳腺炎,淋巴结炎,腮腺炎,烧烫伤,毒蛇咬伤,跌打损伤。

用法用量

0.3~1两;外用适量,以鲜叶、花捣烂敷患处或干叶、花研末用油、凡士林、酒、醋或浓茶调敷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木芙蓉

拼音注音
Mù Fú Rónɡ
别名

地芙蓉、木莲、华木、桦木、拒霜

性味

(叶并花)微辛、平、无毒。

功能主治

1、赤眼肿痛。用木芙蓉叶研为末,水调匀贴太阳穴中“清凉膏”。

2、月经不止。用木芙蓉花、莲蓬壳,等分为末,每服二钱,米汤送下。

3、偏坠作痛。用木芙蓉叶、黄蘖各二钱,共研为末,以木鳖子仁一个磨醋调涂阴囊,其痛自止。

4、痈疽肿毒辣。用木芙蓉叶(研末)、苍耳(烧存性,研末)等分,蜜水调匀涂患处四围。

5、头上癞疮。用木芙蓉根皮研为末,香油调涂。涂前以松毛、柳枝煎汤,洗净患处。

6、汤火灼疮。用木芙蓉花研末,调油敷涂。有奇效。

7、一切疮肿。用木芙蓉叶、菊花叶一起煎不,频频熏洗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木芙蓉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清热解毒,消肿排脓,凉血止血。
主治
用于肺热咳嗽,月经过多,白带,外用治腮腺炎,乳腺炎,淋巴节炎,烧烫伤,痈肿疮疖,毒蛇咬伤,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
9-30g。外用:适量,以鲜叶、花捣烂敷患处或干叶、花研末用油、凡士林、酒、醋或浓茶调敷。
注意事项
虚寒患者及孕妇禁服。
药理作用

1、抑菌作用。

2、抗炎作用。

3、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。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灸疮不愈:芙蓉花研末敷。(《奇效良方》)

2、治经血不止:拒霜花、莲蓬壳等份。为末,每用米饮下6g。(《妇人良方》)

3、水烫伤:木芙蓉花晒干,研末,麻油调搽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4、吐血、子宫出血、火眼、疮肿、肺痈:芙蓉花9-30g,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夏、秋摘花蕾,晒干,同时采叶阴干研粉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干燥叶片,有叶柄,粗约0.3cm,黄褐色,叶片大形,常折叠,叶面灰绿色,叶背浅绿色,脉隆起,被灰色星状毛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芙蓉。
形态特征
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2-5米;小枝、叶柄、花梗和花萼均密被星状毛与直毛相混的细绵毛。叶宽卵形至圆卵形或心形,直径10-15厘米,常5-7裂,裂片三角形,先端渐尖,具钝圆锯齿,上面疏被星状细毛和点,下面密被星状细绒毛;主脉7-11条;叶柄长5-20厘米;托叶披针形,长5-8毫米,常早落。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,花梗长约5-8厘米,近端具节;小苞片8,线形,长10-16毫米,宽约2毫米,密被星状绵毛,基部合生;萼钟形,长2.5-3厘米,裂片5,卵形,渐尖头;花初开时白色或淡红色,后变深红色,直径约8厘米,花瓣近圆形,直径4-5厘米,外面被毛,基部具髯毛;雄蕊柱长2.5-3厘米,无毛;花柱枝5,疏被毛。蒴果扁球形,直径约2.5厘米,被淡黄色刚毛和绵毛,果爿5;种子肾形,背面被长柔毛。花期8-10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广西、广东、四川和贵州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山坡、路旁或水边沙质壤土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