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丝灵仙

铁丝灵仙,中药名。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短梗菝葜SmilaxscobinicaulisC.H.Wright、华东菝葜SmilaxsieboldiiMiq.、黑叶菝葜SmilaxnigrescensWangetTangexP.Y.Li以及鞘柄菝葜SmilaxstansMaxim.的根及根茎。短梗菝葜,分布于我国河北(西南部)、山西(中南部)、河南(西部)、陕西(秦岭以南)、甘肃(东南部)、四川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贵州、云南(东南部至西北部);华东菝葜,分布于我国辽宁(辽东半岛南端)、山东(山东半岛)、江苏(南部)、安徽(东南部)、浙江、福建(北部)和台湾(高山),朝鲜、日本也有分布;黑叶菝葜,分布于我国甘肃(东南部)、陕西(秦岭以南)、四川(中部至东部)、湖北、湖南、贵州和云南(中部至东南部);鞘柄菝葜,分布于我国河北(北京至西南部)、山西(中南部)、陕西(中南部)、甘肃(平凉、天水、夏河一带)、四川(西北部至东南部)、湖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浙江和台湾等地,日本也有分布。具有祛风除湿,活血通络,解毒散结之功效。主治风湿痹痛,关节不利,疮疖,肿毒,瘰疬。
别名 铁丝根、铁杆威灵仙、铁脚威灵仙(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)
药味 味辛、微苦
药性
归经 味辛、微苦,性平。入肝、脾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祛风除湿,活血通络,解毒散结。
主治 风湿痹痛,关节不利,疮疖,肿毒,瘰疬。
铁丝灵仙
  • 铁丝灵仙
  • 铁丝灵仙
  • 铁丝灵仙
铁丝灵仙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铁丝灵仙

别名

铁丝根、铁脚威灵仙、铁杆威灵仙、铁灵仙

来源

百合科菝葜属植物黑刺菝葜Smilax scobinicaulis C. H. Wright或粘鱼须S sieboldi Miq.,以根状茎及根入药。四季可采,除去茎、叶和泥土,晒干。

性味

辛,温。

功能主治

祛风湿,通经络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,关节不利。

用法用量

1~3钱。

备注

(1)同属植物尚有下列2种在不同地区也作铁丝灵仙入药:北京菝葜Smilax pekingensis A. DC.;黑叶菝葜Smilax nigrescens Wang et Tang.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铁丝灵仙

拼音注音
Tiě Sī Línɡ Xiān
别名

铁丝根、铁杆威灵仙、铁脚威灵仙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短梗菝葜、华东菝葜、黑叶菝葜及鞘柄菝葜的根及根茎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Smilax scodinicaulis C.H. Wrisht 2.Smilax sieboldii Miq. 3.Smilax nigrescens Wang et Tang ex P.L.Li 4.Smilax stans Maxim.[S.vaginataDecne.var.stans(Maxim.)T.Koyama]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除去茎叶,洗净,捆成小把,晒干或鲜用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1.短梗菝葜 生于海拔700-1500m的林下、灌丛下或山坡阴处。 2.华东菝葜 生于林下、灌丛中或山坡草丛中。 3.黑叶菝葜 生于林下、灌丛中山坡阴处。 4.鞘柄菝葜 生于林下、灌丛中或山坡阴处。

资源分布:1.短梗菝葜 分布于西南、华中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西等地。

2.华东菝葜 分布于华东及台湾等地。

3.黑叶菝葜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

4.鞘柄菝葜 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浙江。台湾、河南、湖北和四川等地。

原形态

1.短梗菝葜 攀援灌木或半灌木。具粗短根茎。茎和枝条通常疏生刺或近无刺,刺针状,长4-5mm,稍黑色,茎上刻有时较粗短。叶互生;叶柄长5-15mm,有卷须,脱落点位于上部;叶片卵形或椭圆状卵形,长4-12.5cm,宽2.5-8cm,基部钝或浅心形,干后有时变为黑褐色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伞形花序腋生,总花梗很短,一般不到叶柄长度的一半;雄花花被片6,长4-5mm,绿黄色,雄蕊6,花丝比花药长;雌花具退化雄蕊3,子房3室,柱头3裂。浆果近球形,直径6-9mm,黑色,具3颗种子。花期5月,果期10月。

2.华东菝葜 攀援灌木或半灌木。具粗短的根茎。茎和枝条通常有刺,刺细长,针状,稍黑色。小枝常带草质,干后稍凹瘪。叶互生;叶柄长1-2cm,约占一半具狭鞘,有卷须,脱落点位于上部;叶片草质,卵形,长3-9cm,宽2-5cm,先端长渐尖,基部常截形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伞形花序腋生,总花梗纤细,通常长于叶柄或近等长;雄花花被片6,长4-5mm,内轮比外轮稍狭,绿黄色,雄蕊6花丝比花药长;雌花小于雄花,具6枚退化雄蕊,子房3室,柱头3裂。浆果球形,直径6-7mm,熟时蓝黑色。花期5-6月,果期10月。

3.黑叶菝葜 攀援灌木。茎与枝条多少具棱,疏生刺成近无刺。叶互生,叶柄6-12mm,约占全长的1/2-2/3,具狭鞘,一般有卷须,脱落点位于近顶端;叶片纸质,卵状被针形或卵形,长3.5-9.5cm,宽1.5-5cm,先端渐尖,基部近圆形至心形,下面通常苍白色,较少淡绿色,干后近黑色。伞形花序具几朵至十余朵花,总花梗比叶柄长,花序托稍膨大;花单性,雌雄异株;花被片6,长约2.5mm,宽约1mm,绿黄色;雄花具雄蕊6;雌花与雄花大小相似,具6枚退化雄蕊,子房3室,柱头3裂。浆果球形,直径6-8mm,熟时蓝黑色。花期4-6月,果期9-10月。

4.鞘柄槔葜 落叶灌木或半灌木。直立或披散。茎和枝条稍具棱,无刺。叶互生;叶柄长5-12mm,向基部渐宽成鞘状,背面有多条纵槽,无卷须,脱落点位于近先端;叶片纸质,卵形、卵状披针形或近圆形,长1.5-4cm,宽1.2-3.5cm,先端短渐尖或钝,基部钝圆、平截或浅心形,下面稍苍白色或有时有粉尘状物。花序具1-3朵或更多的花;总花梗纤细,比叶柄长3-5倍,花序托不膨大;花单性,雌雄异株;花被片6,绿黄色,有时淡红色;雄花外花被片长2.5-3mm,宽约1mm,内花被片稍狭;雄蕊6;雌花比雄花略小,具6枚退化雄蕊,退化雄蕊有时具不育花药,子房3室,柱头3裂。浆果球形,直径6-10mm,熟时黑色,具粉霜。花期5-6月,果期10月。

性状

1.性状鉴别 (1)短梗菝葜:根茎横向延长,略弯,具针状小刺,下侧着生多数细根。根长20-100cm,直径1-2mm,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,有细小的钩状刺及少数须根。质韧,富弹性,不易折断。断面外侧为浅棕色环(石细胞),导管小孔状,排成一圈。气无,味淡。

(2)华东菝葜 根茎不规则圆柱形,略弯,表面黑褐色,下侧着生多数细根。根长30-80cm,直径1-2mm,弯曲,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,有少数须根及细刺,刺尖微曲,触之刺手。质坚韧,有弹性,不易折断。切面发白色或黄白色,外侧有浅棕色环纹,内有一圈小孔(导管)。气无,味淡。以根长、质坚韧者为佳。

2.显微鉴别 短梗菝葜横切面:内皮层外侧的组织多已脱落,偶见残存的皮层细胞。内皮层一列石细胞,内含棕色色素,胞壁三面增厚,层纹及孔沟明显。中柱鞘为9-13列木化厚壁纤维。韧皮部束与木质部束各15-25个,相间排列。

化学成分

1.华东菝葜:根茎含替告皂甙元(tigoge-nin),新替告皂甙元(neotigogenin),拉肖皂甙元(laxogenin),菝葜皂甙A [smilaxin A;laxogenin-3-O-α-L-arabinopyranosyl(l→6)-β-D-glucopyranoside],菝葜皂甙 B

炮制
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,筛去灰屑。

饮片性状:根茎为不规则形的厚片。切面灰白色,周边灰棕褐色,有须根、须根痕及小针状刺。根为类圆形厚片或小段,稍弯曲,切面类白色,有一圈排列均匀的小孔。周边灰褐色或灰棕色,平滑,有细小的钩状刺及须根。质柔软,有弹性,不易折断。气微,味淡。 贮干燥容器内,置通风干燥处。

性味

辛;微苦;平

功能主治

祛风除湿;活血通络;解毒散结。主风湿痹痛;关节不利;疮疖;肿毒;瘰疬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6-9g,大剂量可用15-30g;或入丸、散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研末调敷;或煎水洗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铁丝灵仙

功效作用

功能
祛风除湿,活血通络,解毒散结。
主治
风湿痹痛,关节不利,疮疖,肿毒,瘰疬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~9g,大剂量可用15~30g;或入丸、散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研末调敷,或煎水洗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简易草药》:“通筋血,去死血,消肿痛。”

2、《陕西中草药》:“除风湿,活血,解毒,镇惊,息风,抗癌。治风湿腰腿痛,小儿惊风,肠炎,疮疖,瘰疬,癌肿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风湿性关节痛,风湿腰痛,威灵仙、桂枝、当归等分为丸,每丸重6g,每次1丸,每日2次,酒送服。(《陕甘宁青中草药选》)

2、治手足麻木,威灵仙、红花、防风各6g。水煎服。(《陕甘宁青中草药选》)

3、治颈淋巴结核,金刚刺30~60g。炖猪肉吃。(《陕甘宁青中草药选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夏秋季采挖,除去茎叶,捆成小把,晒干或鲜用。
炮制方法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,筛去灰屑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
1、药材性状

(1)短梗菝葜,根茎横向延长,略弯,具针状小刺,下侧着生多数细根。根长20~100㎝,直径1~2㎜,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,有细小的钩状刺及少数须根。质韧,富弹性,不易折断。断面外侧为浅棕色环(石细胞),导管小孔状,排成一圈。气无,味淡。

(2)华东菝葜,根茎不规则圆柱形,略弯,表面黑褐色,下侧着生多数细根。根长30~80㎝,直径1~2㎜,弯曲,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,有少数须根及细刺,刺尖微曲,触之刺手。质坚韧,有弹性,不易折断。切面灰白色或黄白色,外侧有浅棕色环纹,内有一圈小孔(导管)。气无,味淡。以根长、质坚韧者为佳。

2、饮片性状:根茎为不规则的厚片,切面灰白色,周边灰棕色,有须根、须根痕及小针状刺。根为类圆形厚片或小段,稍弯曲,切面类白色,有一圈均匀排列的小孔。周边灰褐色或灰棕色,平滑,有细小的钩状刺及须根。质柔软,有弹性,不易折断。气微,味淡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百合科菝葜属植物短梗菝葜、华东菝葜、黑叶菝葜以及鞘柄菝葜。
形态特征
1、短梗菝葜,茎和枝条通常疏生刺或近无刺,较少密生刺(只见于湖北、河北、四川),刺针状,长4~5毫米,稍黑色,茎上的刺有时较粗短。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,干后有时变为黑褐色,长4~12.5厘米,宽2.5~8厘米,基部钝或浅心形;叶柄长5~15毫米。总花梗很短,一般不到叶柄长度的一半。雌花具3枚退化雄蕊。浆果直径6~9毫米。花期5月,果期10月。2、华东菝葜,攀援灌木或半灌木,具粗短的根状茎。茎长1~2米,小枝常带草质,干后稍凹瘪,一般有刺;刺多半细长,针状,稍黑色,较少例外。叶草质,卵形,长3~9厘米,宽2~5(~8)厘米,先端长渐尖,基部常截形;叶柄长1~2厘米,约占一半具狭鞘,有卷须,脱落点位于上部。伞形花序具几朵花;总花梗纤细,长1~2.5厘米,通常长于叶柄或近等长;花序托几不膨大;花绿黄色;雄花花被片长4~5毫米,内三片比外三片稍狭;雄蕊稍短于花被片,花丝比花药长;雌花小于雄花,具6枚退化雄蕊。浆果直径6~7毫米,熟时蓝黑色。花期5~6月,果期10月。3、黑叶菝葜,攀援灌木。茎长达2米,枝条多少具稜,疏生刺或近无刺。叶纸质,干后近黑色,通常卵状披针形或卵形,长3.5~9.5厘米,宽1.5~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近圆形至浅心形,下面通常苍白色,较少淡绿色;叶柄长6~12毫米,约占全长的1/2~2/3具狭鞘,一般有卷须,脱落点位于近顶端。伞形花序具几朵至10余朵花;总花梗长8~15(~25)毫米,比叶柄长;花序托稍膨大,具卵形宿存小苞片;花绿黄色,内外花被片相似,长约2.5毫米,宽约1毫米;雌花与雄花大小相似,具6枚退化雄蕊。浆果直径6~8毫米,成熟时蓝黑色。花期4~6月,果期9~10月。4、鞘柄菝葜,落叶灌木或半灌木,直立或披散,高0.3~3米。茎和枝条稍具稜,无刺。叶纸质,卵形、卵状披针形或近圆形,长1.5~4(~6)厘米,宽1.2~3.5(~5)厘米,下面稍苍白色或有时有粉尘状物;叶柄长5~12毫米,向基部渐宽成鞘状,背面有多条纵槽,无卷须,脱落点位于近顶端。花序具1~3朵或更多的花;总花梗纤细,比叶柄长3~5倍;花序托不膨大;花绿黄色,有时淡红色;雄花外花被片长2.5~3毫米,宽约1毫米,内花被片稍狭;雌花比雄花略小,具6枚退化雄蕊,退化雄蕊有时具不育花药。浆果直径6~10毫米,熟时黑色,具粉霜。花期5~6月,果期10月。
分布区域
1、短梗菝葜,分布于我国河北(西南部)、山西(中南部)、河南(西部)、陕西(秦岭以南)、甘肃(东南部)、四川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贵州、云南(东南部至西北部)。2、华东菝葜,分布于我国辽宁(辽东半岛南端)、山东(山东半岛)、江苏(南部)、安徽(东南部)、浙江、福建(北部)和台湾(高山),朝鲜、日本也有分布。3、黑叶菝葜,分布于我国甘肃(东南部)、陕西(秦岭以南)、四川(中部至东部)、湖北、湖南、贵州和云南(中部至东南部)。4、鞘柄菝葜,分布于我国河北(北京至西南部)、山西(中南部)、陕西(中南部)、甘肃(平凉、天水、夏河一带)、四川(西北部至东南部)、湖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浙江和台湾等地,日本也有分布。
生长环境
1、短梗菝葜,生于海拔600~2000米的林下、灌丛下或山坡阴处。2、华东菝葜,生于林下、灌丛中或山坡草丛中,海拔1800米以下,在台湾可达2500米以上。3、黑叶菝葜,生于海拔900~2500米的林下、灌丛中或山坡阴处。4、鞘柄菝葜,生于海拔400~3200米的林下、灌丛中或山坡阴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