酸不溜根

酸不溜根,中药名。为蓼科植物叉分蓼PolygonumdivaricatumL.的根。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地。具有温肾散寒,理气止痛,止泻止痢之功效。常用于寒疝,阴囊汗出,胃痛,腹泻,痢疾。
别名 -
药味 味酸、甘
药性
归经 味酸、甘,性温。归脾、肾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温肾散寒,理气止痛,止泻止痢。
主治 寒疝,阴囊汗出,胃痛,腹泻,痢疾。
酸不溜根
  • 酸不溜根
  • 酸不溜根
酸不溜根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酸不溜根

拼音注音
Suān Bù Liū Gēn
出处

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

来源

为蓼科植物叉分蓼。春、秋挖取,晒干。

原形态

植物形态详"酸不溜"条。

化学成分

含鞣质。又含蒽醌,氨基酸,有机酸及酚呈阳性反应,醛酮反应不明显,生物碱阴性。

药理作用

抑菌效果:金黄色葡萄球菌、伤寒杆菌、甲型副伤寒杆菌、乙型副伤寒杆菌、大肠杆菌O88B7、宋内氏痢疾杆菌、弗氏痢疾杆菌均中敏,卡他球菌、大肠杆菌O125B15,均低敏。

性味

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:"酸甘,温。"

功能主治

①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:"祛寒,温肾。治寒疝,阴囊出汗。"

②《中草药通讯》:"治胃痛,腹泻。"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3~5钱;或研末3~5分。外用:煎水熏。

复方

治寒疝,阴囊出汗:酸不溜根(鲜)五两至一斤。水二斤,熬成一斤,趁热装入罐中,用热气熏患部,熏时用被围上,熏一至二小时(全身出汗为好)。经群众应用,一般二至三次可愈。(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)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酸不溜根

拼音注音
Suān Bù Liū Gēn
出处

出自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叉分蓼的根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gonum divaricatum L.

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采挖,晒干备用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沙丘、沟谷、丘陵坡地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地。

原形态

多年生草本,高1-1.5m。茎从基部开始生出很多叉状分枝,形成半圆形的丛状。叶互生;有短柄或近于无柄;托叶鞘膜质,褐色,开裂,无毛;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,长5-15cm,宽达3cm,先端渐尖,基部渐狭,全缘,微有毛。花序圆锥状顶生,扩展;花小,花被5深裂,白色或淡黄色。瘦果椭圆形,具3锐棱。种子椭圆形,黄褐色,光泽,长于花被。

化学成分

叉分蓼根含左旋表没食子儿茶精(epigallocat-echol),右旋没食子儿茶精(gallocatechol),左旋表儿茶精(epict-echo,系epicatechin的旧名),左旋表没食子儿茶精没食子酸酯(epigallocatechol gallate),左旋表儿茶精没食子酸酯(epicatecholgallate)和花甙(leucoanthocyanins),没食子酸(gallic acid)[1]。

药理作用

抑菌效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、伤寒杆菌、甲型副伤寒杆菌、乙型副伤寒秆菌、大肠杆菌 O86B7、宋内氏痢疾杆菌、弗氏痢疾杆菌均中敏,卡他球菌、大肠杆菌O125B15均低敏。

归经

脾;肾经

性味

酸;甘;性温

功能主治

温肾散寒;理气上痛;止泻止痢。主寒疝;阴囊汗出;胃痛;腹泻;痢疾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10~15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。

复方

治寒疝,阴囊出汗: 酸不溜根(鲜)五两至一斤。水二斤,熬成一斤,趁热装入罐中,用热气熏患部,熏时用被围上,熏一至二小时(全身出汗为好)。经群众应用,一般二至三次可愈。 (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)

各家论述

1.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:祛寒,温肾。治寒疝,阴囊出汗。

2.《中草药通讯》:治胃痛,腹泻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酸不溜根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温肾散寒,理气止痛,止泻止痢。
主治
寒疝,阴囊汗出,胃痛,腹泻,痢疾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。
药理作用
抑菌作用。
相关论述
《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:“祛寒,温肾。主治寒疝,阴囊汗出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治寒疝、阴囊汗出:酸不溜根(鲜)250-500g,水1000ml,熬成500ml,趁热装入罐中,用热气熏患部,熏时用被围上,熏1-2h(全身出汗为好)。(《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春、秋季采挖,晒干备用。
炮制方法
除去杂质,劈成小块,洗净,润透,切成1-1.5mm片,晒干或烘干。

药材鉴别

鉴别
~根粗大,圆锥形。长80-100cm,直径12-14cm。根头具茎痕,向下渐细,多扭曲,有少数较细支根。表面红棕色,凹凸不平,具多数不规则纵皱纹;外皮粗糙,易脱落,内皮常呈白色。质轻松,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密具针状孔。气微,味酸涩。~以根质实者为佳。~
药材性状

根粗大,圆锥形。长80-100cm,直径12-14cm。根头具茎痕,向下渐细,多扭曲,有少数较细支根。表面红棕色,凹凸不平,具多数不规则纵皱纹;外皮粗糙,易脱落,内皮常呈白色。质轻松,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密具针状孔。气微,味酸涩。

以根质实者为佳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蓼科植物叉分蓼。
形态特征
叉分蓼,又名分叉蓼、分枝蓼、叉枝蓼。多年生草本,高1-1.5m。茎从基部开始生出很多叉状分枝,形成半圆形的丛状。叶互生;有短柄或近于无柄;托叶鞘膜质,褐色,开裂,无毛;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,长5-15cm,宽达3cm,先端渐尖,基部渐狭,全缘,微有毛。花序圆锥状顶生,扩展;花小,花被5深裂,白色或淡黄色。瘦果椭圆形,具3锐棱。种子椭圆形,黄褐色,光泽,长于花被。
分布区域
生于山坡、沙丘、沟谷、丘陵坡地。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