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金樱子

小金樱子,中药名。为蔷薇科植物小果蔷薇RosacymosaTratt的果实。分布于河南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具有化痰止咳,养肝明目,益肾固涩之功效。常用于痰多咳嗽,明目昏糊,遗精遗尿,白带。
别名 鸡公子
药味 味酸、甘
药性
归经 味酸、甘,性温。归肺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化痰止咳,养肝明目,益肾固涩。
主治 用于痰多咳嗽,明目昏糊,遗精遗尿,白带。
小金樱子
  • 小金樱子
  • 小金樱子
小金樱子
拼音注音
Xiǎo Jīn Yīnɡ Zǐ
出处

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
来源

为蔷薇科植物小果蔷薇果实

原形态

植物形态详"小金樱"条。

性状

果实圆形,直径0.5~1厘米;外表面深棕色,光滑无刺,有时具皱纹;基部附有细长果柄;顶端有棕黑色扁平的花萼残基。花托薄而质脆,切开后内壁附有光亮的金黄色绒毛,含小瘦果10~25粒。小瘦果棱形,红棕色或淡黄色,表面被金黄色绒毛,质坚,内含种子1粒。气微,味酸涩。

性味

味酸微甘,性温.
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味劫,性温。"
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"味微甘,无毒。"

功能主治

治风痰咳嗽,跌打损伤。

复方

①治跌打损饬:小金樱子捶敷患处。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

②治风痰咳嗽:小金樱子二至三两。水煎,冲红糖,早,晚饭前各服一次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小金樱子

功效作用

功能
化痰止咳,养肝明目,益肾固涩。
主治
用于痰多咳嗽,明目昏糊,遗精遗尿,白带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6-60g;外用:捣敷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“治跌打损伤,小金樱子捶敷患处。”

2、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“治风痰咳嗽。”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秋、冬季果熟时采摘。鲜用或晒干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果实圆球形,直径约4mm。表面棕红色或黑褐色,平滑,微有光泽,顶端有不高的花柱残基,基部常带有细小果柄。果肉较薄,棕色,内有小瘦果5-10枝,蒜瓣形,棕黄色。气微,味甘微涩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蔷薇科植物小果蔷薇。
形态特征
攀援灌木,高2-5m;小枝圆柱形,无毛或稍有柔毛,有钩状皮刺。小叶3-5,稀7;连叶柄长5-10cm;小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,稀长圆披针形,长2.5-6cm,宽8-25mm,先端渐尖,基部近圆形,边缘有紧贴或尖锐细锯齿,两面均无毛,上面亮绿色,下面颜色较淡,中脉突起,沿脉有稀疏长柔毛;小叶柄和叶轴无毛或有柔毛,有稀疏皮刺和腺毛;托叶膜质,离生,线形,早落。花多朵成复伞房花序;花直径2-2.5cm,花梗长约1.5cm,幼时密被长柔毛,老时逐渐脱落近于无毛;萼片卵形,先端渐尖,常有羽状裂片,外面近无毛,稀有刺毛,内面被稀疏白色绒毛,沿边缘较密;花瓣白色,倒卵形,先端凹,基部楔形;花柱离生,稍伸出花托口外,与雄蕊近等长,密被白色柔毛。果球形,直径4-7mm,红色至黑褐色,萼片脱落。花期5-6月,果期7-11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河南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长于较暖的山坡或丘陵地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