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山矾

四川山矾,中药名。为山矾科植物四川山矾SymplocossetchuensisBrand的根、茎及叶。分布于西南及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西等地。具有行水,定喘,清热解毒之功效。常用于水湿胀满,咳嗽喘逆,火眼,疮癣。

别名 -
药味 味苦
药性
归经 味苦,性寒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行水,定喘,清热解毒。
主治

水湿胀满,咳嗽喘逆,火眼,疮癣。

四川山矾
  • 四川山矾
  • 四川山矾
  • 四川山矾
四川山矾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四川山矾

来源

山矾科四川山矾Symplocos setchuensis Brand,以根、茎、叶入药。

生境分布

浙江、四川。

功能主治

行水,定喘。

水湿胀满:根或茎适量,切段,水中烧红后,淬于一碗开水内,盖闷片刻,去渣服汁。

咳嗽,喘逆:取叶1斤,水煎2次,浓缩至1000毫升,日服2次,每次25毫升,10天为一个疗程,连服3疗程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华本草》:四川山矾

拼音注音
Sì Chuān Shān Fán
别名

黄夹柴、灰灰树

出处

始载于《四川中药志》。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山矾科植物四川山矾的根、茎及叶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ymplocos setchuensis Brand[S.sinu-ata Brand;S.Lucida(Thunb.)Sieb.Et Zucc.]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切片或段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800m以下的山坡杂林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西等地。

原形态

小乔木。小枝略有棱,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5-10mm;叶片薄革质,长圆形或狭椭圆形,长7-13cm,宽2-5cm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尖锯齿;中脉在叶面凸起。穗状花序呈团伞状;苞片阔倒卵形,宽约2mm,背面有白色长柔毛或柔毛;花萼长约3mm,裂片长圆形,长约2mm,背面有白色长柔毛或微柔毛,乌简短,长约1mm;花冠长3-4mm,5深裂几达基部;雄蕊30-40,花丝长短不一,伸出花冠外,长4-5mm,花丝基部稍联合成明显的5体雄蕊;花盘有白色长柔毛或微柔毛;花柱长约3mm,子房3室。核果卵圆形或长圆形,长5-8mm,先端具直立的宿萼裂片,基部有宿存的苞片;核骨质,分开成3分核。花期3-4月,果期5-6月。

性状

性状鉴别 叶片多皱缩破碎,黄褐色,完整者展平后呈长圆形或狭椭圆形,长7-13cm,宽2-5cm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尖锯齿,中脉在两面均凸起;叶柄长5-10mm。叶薄革质。气微,味淡。

化学成分

含山矾脂素(Symplocoige-nin)。

归经

肺经

性味

苦;性寒

功能主治

行水;定喘;清热解毒。主水湿胀满;咳嗽喘逆;火眼;疮癣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9~15g。

各家论述
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有止咳、消胀的功能,用于水湿胀满,叶用于咳嗽喘逆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四川山矾

功效作用

功能

行水,定喘,清热解毒。

主治

水湿胀满,咳嗽喘逆,火眼,疮癣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9-15g。

注意事项

尚不明确。

相关论述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行水,定喘。主治水湿胀满,咳嗽喘逆。”

临床应用

临床应用

临床用于治疗急性睑缘炎,疮癣和支气管哮喘等。

相关配伍

1、治水湿胀满:(四川山矾)根或茎适量。切断,火中烧红后,淬于1碗开水内,盖闷片刻,去渣服汁。(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)

2、治咳嗽,喘逆:(四川山矾)叶500g。水煎2次,浓缩至1000ml。日服2次,每次25ml,10d为1个疗程,连服3个疗程。(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切片或段,晒干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
叶片多皱缩破碎,黄褐色,完整者展平后呈长圆形或狭椭圆形,长7-13cm,宽2-5cm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尖锯齿,中脉在两面均凸起;叶柄长5-10mm。叶薄革质。气微,味淡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山矾科植物四川山矾。

形态特征

四川山矾,又名波缘山矾、波叶灰木。小乔木。小枝略有棱,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5-10mm;叶片薄革质,长圆形或狭椭圆形,长7-13cm,宽2-5cm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尖锯齿;中脉在叶面凸起。穗状花序呈团伞状;苞片阔倒卵形,宽约2mm,背面有白色长柔毛或柔毛;花萼长约3mm,裂片长圆形,长约2mm,背面有白色长柔毛或微柔毛,萼简短,长约1mm;花冠长3-4mm,5深裂几达基部;雄蕊30-40,花丝长短不一,伸出花冠外,长4-5mm,花丝基部稍联合成明显的5体雄蕊;花盘有白色长柔毛或微柔毛;花柱长约3mm,子房3室。核果卵圆形或长圆形,长5-8mm,先端具直立的宿萼裂片,基部有宿存的苞片;核骨质,分开成3分核。花期3-4月,果期5-6月。

分布区域

分布于西南及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西等地。

道地产区

西南及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西等地。

生长环境

生于海拔1800m以下的山坡杂林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