柿寄生

柿寄生,中药名。为桑寄生科植物棱枝槲寄生ViscumdiospyrosicolumHayata的带叶茎枝。分布于华南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具有祛风湿,强筋骨,止咳,消肿,降压之功效。用于风湿痹痛,腰腿酸痛,咳嗽,咯血,胃痛,胎动不安,疮疖,高血压。
别名 万寿木寄生、樟木寄生、梨寄生、桑寄生、椰风、荷叶寄生、广丁香寄生、蚂蚱腿寄生、桐木寄生
药味 味苦
药性
归经 味苦,性平。归肝、肺、胃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祛风湿,强筋骨,止咳,消肿,降压。
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,腰腿酸痛,咳嗽,咯血,胃痛,胎动不安,疮疖,高血压。
柿寄生
  • 柿寄生
  • 柿寄生
柿寄生
拼音注音
Shì Jì Shēnɡ
别名

万寿木寄生、樟本寄生、梨寄生、桑寄生、椰风、荷叶寄生、广丁香寄生、蚂蚱腿寄生、桐木寄生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桑寄生科植物棱枝槲寄生的带叶茎枝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scum diospyrosicolum Hayata[V.angulatum auct.non Hevne ex DC.]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间采收,扎成束,晾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100m以下的平原或山地常绿阔叶林中,寄生于柿树、樟树、梨树、油桐或壳斗科等多种植物上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南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

原形态

亚灌木,高0.3-0.5m。直立或披散,枝交叉对生或二歧分枝,位于茎基部或中部以下的节间近圆柱状,小枝的节间稍扁平,长1.5-3.5cm,宽2-2.5mm,干后具明显的纵肋2-3条。幼苗期具叶2-3对;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形,长1-2cm,宽3.5-6mm,先端钝,基部狭楔形,基出脉3条,薄革质;成长植株的叶退化呈鳞片状。聚伞花序,1-3个腋生,总花梗几无,总苞舟形,长1-1.5mm,具花1-3朵;3朵花时中央1朵为雌花,侧生的为雄花,通常仅具1朵雌花或雄花;雄花花蕾时卵球形,长1-1.5mm,萼片4枚,三角形,花药圆形,贴生于萼片下半部;雌花花蕾时椭圆状,长1.5-2mm,基部具环状苞片或无,花托椭圆形,萼片4枚,三角形,长约0.5mm,柱头乳头状。浆果椭圆形或卵球形,长4-5mm,直径3-4mm,黄色或橙色,果皮平滑。花、果期4-12月。

归经

肝;肺;胃经

性味

苦;性平

功能主治

祛风湿;强筋骨;止咳;消肿;降压。主风湿痹痛;腰腿酸痛;咳嗽;咯血;胃痛;胎动不安;疮疖;高血压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9-15g,大剂量可用至60g;或浸酒、炖肉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柿寄生

功效作用

功能
祛风湿,强筋骨,止咳,消肿,降压。
主治
用于风湿痹痛,腰腿酸痛,咳嗽,咯血,胃痛,胎动不安,疮疖,高血压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,大剂量可用至60g;或浸酒、炖肉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相关论述
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祛风除湿,散结消肿。主治风湿关节痛,咳嗽,胃痛,肾炎,瘰疬,疖肿,中耳炎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咳嗽:棱枝槲寄生30-60g,水煎,冲冰糖服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

2、治慢性气管炎:棱枝槲寄生、陈皮各6g,桂皮、百部各12g,小檗15g,桂花、甘草各3g。水煎服,每日1剂。(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)

3、治肺结核咯血:棱枝槲寄生10g,猪肺120g。加水300ml,煎至150ml,分2次服汤,并吃猪蹄。(《药用寄生》)

4、治胃痛:棱枝槲寄生30g,猪肚1个。水炖服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夏、秋季间采收,扎成束,晾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桑寄生科植物棱枝槲寄生。
形态特征
棱枝槲寄生又名:青刚栎寄生。亚灌木,高0.3-0.5米,直立或披散,枝交叉对生或二歧地分枝,位于茎基部或中部以下的节间近圆柱状,小枝的节间稍扁平,长1.5-2.5(-3.5)厘米,宽2-2.5毫米,干后具明显的纵肋2-3条。幼苗期具叶2-3对,叶片薄革质,椭圆形或长卵形,长1-2厘米,宽3.5-6毫米,顶端钝,基部狭楔形;基出脉3条;成长植株的叶退化呈鳞片状。聚伞花序,1-3个腋生,总花梗几无;总苞舟形,长1-1.5毫米,具花3-1朵;3朵花时中央1朵为雌花,侧生的为雄花,通常仅具1朵雌花或雄花;雄花:花蕾时卵球形,长1-1.5毫米,萼片4枚,三角形;花药圆形,贴生于萼片下半部;雌花:花蕾时椭圆状,长1.5-2毫米,基部具环状苞片或无;花托椭圆状;萼片4枚,三角形,长约0.5毫米;柱头乳头状。果椭圆状或卵球形,长4-5毫米,直径3-4毫米,黄色或橙色,果皮平滑。花果期4-12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华南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2100m以下的平原或山地常绿阔叶林中,寄生于柿树、樟树、梨树、油桐或壳斗科等多种植物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