桐叶

桐叶,中药名。为玄参科泡桐属植物泡桐Paulowniafortunei(Seem.)Hemsl.或毛泡桐Paulowniatomentosa(Thunb.)Steud.的叶。植物泡桐,分布于我国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广东、广西,野生或栽培,在山东、河北、河南、陕西等地近年有引种,越南及老挝也有;植物毛泡桐,分布于我国辽宁南部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湖北、江西等地,通常栽培,西部地区有野生,日本,朝鲜,欧洲和北美洲也有引种栽培。具有清热解毒,化瘀止血之功效。主治疔疮、乳痈,肠痈,丹毒,跌打损伤,瘀滞肿痈。

别名 白桐叶《中医大辞典》,泡桐叶《中药药名辞典》
药味 味苦
药性
归经 味苦,性寒。入心、肝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解毒,化瘀止血。
主治

疔疮、乳痈,肠痈,丹毒,跌打损伤,瘀滞肿痈。

桐叶
  • 桐叶
  • 桐叶
桐叶
拼音注音
Tónɡ Yè
别名

白桐叶(《本草经集庄》)。

出处

《本经》

来源

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毛泡桐

化学成分

毛泡桐叶含熊果酸,并含糖甙及多酚类。

药理作用

熊果酸不仅在化学上与齐墩果酸相近,作用也相近,为皂甙元,可作乳化剂用于制药或食品工业,对人或动物并无毒性。对水、盐代谢无明显作用。曾有人报告,与山楂酸之合剂能扩张冠状血管,可治疗冠脉循环及心功能不足,但也有人认为对冠状血管并无特异作用,而是由于其不溶于水,因而静脉注射后在体内形成小颗粒,伤害了肺脏,引起机体的各种反应。

性味

①《本经》:"味苦,寒。"

②《别录》:"无毒。"

功能主治

治痈疽,疔疮,创伤出血。

①《本经》:"主恶蚀疮着阴。"

②《纲目》:"消肿毒,生发。"

用法用量

外用:以醋蒸贴、捣敷或捣汁涂。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
复方

①治痈疽发背大如盘,臭腐不可近:桐叶醋蒸贴上,退热止痛,渐渐生肉收口。(《医林正宗》)

②治无名肿毒:泡桐花或叶、醉鱼草各五钱。捣敷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
③治白喉:霜打泡桐叶一两。水煎,红糖一两冲服。(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)

④抬人须鬓秃落不生长:麻子仁三升,白桐叶一把。米泔煮五、六沸,去滓,洗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桐叶

功效作用

功能

清热解毒,化瘀止血。

主治

疔疮、乳痈,肠痈,丹毒,跌打损伤,瘀滞肿痈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2~30g。外用:适量,以醋蒸贴,捣敷或捣汁涂患处。

注意事项

孕妇禁用。

药理作用

抗癌作用。

相关论述

1、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恶蚀疮著阴。”

2、《本草纲目》:“消肿毒、生发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发落不生,桐叶一把,麻子仁三升,米泔煮五六沸,去滓。日日洗之则长。(《肘后方》)

2、治手足浮肿,桐叶煮汁渍之,并饮少许。或加小豆,尤妙。(《圣惠方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秋季之前采摘,阴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玄参科泡桐属植物泡桐或毛泡桐。

形态特征

1、植物泡桐,别名白花泡桐,乔木高达30米,树冠圆锥形,主干直,胸径可达2米,树皮灰褐色;幼枝、叶、花序各部和幼果均被黄褐色星状绒毛,但叶柄、叶片上面和花梗渐变无毛。叶片长卵状心脏形,有时为卵状心脏形,长达20厘米,顶端长渐尖或锐尖头,其凸尖长达2厘米,新枝上的叶有时2裂,下面有星毛及腺,成熟叶片下面密被绒毛,有时毛很稀疏至近无毛;叶柄长达12厘米。花序枝几无或仅有短侧枝,故花序狭长几成圆柱形,长约25厘米,小聚伞花序有花3~8朵,总花梗几与花梗等长,或下部者长于花梗,上部者略短于花梗;萼倒圆锥形,长2~2.5厘米,花后逐渐脱毛,分裂至1/4或1/3处,萼齿卵圆形至三角状卵圆形,至果期变为狭三角形;花冠管状漏斗形,白色仅背面稍带紫色或浅紫色,长8~12厘米,管部在基部以上不突然膨大,而逐渐向上扩大,稍稍向前曲,外面有星状毛,腹部无明显纵褶,内部密布紫色细斑块;雄蕊长3~3.5厘米,有疏腺;子房有腺,有时具星毛,花柱长约5.5厘米。蒴果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,长6~10厘米,顶端之喙长达6毫米,宿萼开展或漏斗状,果皮木质,厚3~6毫米;种子连翅长6~10毫米。花期3~4月,果期7~8月。 2、植物毛泡桐,乔木高达20米,树冠宽大伞形,树皮褐灰色;小枝有明显皮孔,幼时常具粘质短腺毛。叶片心脏形,长达40厘米,顶端锐尖头,全缘或波状浅裂,上面毛稀疏,下面毛密或较疏,老叶下面的灰褐色树枝状毛常具柄和3~12条细长丝状分枝,新枝上的叶较大,其毛常不分枝,有时具粘质腺毛;叶柄常有粘质短腺毛。花序枝的侧枝不发达,长约中央主枝之半或稍短,故花序为金字塔形或狭圆锥形,长一般在50厘米以下,少有更长,小聚伞花序的总花梗长1~2厘米,几与花梗等长,具花3~5朵;萼浅钟形,长约1.5厘米,外面绒毛不脱落,分裂至中部或裂过中部,萼齿卵状长圆形,在花中锐头或稍钝头至果中钝头;花冠紫色,漏斗状钟形,长5~7.5厘米,在离管基部约5毫米处弓曲,向上突然膨大,外面有腺毛,内面几无毛,檐部2唇形,直径约小5厘米;雄蕊长达2.5厘米;子房卵圆形,有腺毛,花柱短于雄蕊。蒴果卵圆形,幼时密生粘质腺毛,长3~4.5厘米,宿萼不反卷,果皮厚约1毫米;种子连翅长约2.5~4毫米。花期4~5月,果期8~9月。

分布区域

1、植物泡桐,分布于我国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广东、广西,野生或栽培,在山东、河北、河南、陕西等地近年有引种,越南及老挝也有。 2、植物毛泡桐,分布于我国辽宁南部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湖北、江西等地,通常栽培,西部地区有野生,日本,朝鲜,欧洲和北美洲也有引种栽培。

生长环境

1、植物泡桐,生于低海拔的山坡、林中、山谷及荒地,越向西南则分布越高,可达海拔2000米。 2、植物毛泡桐,生于海拔1800米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