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楞草

三楞草,中药名。为莎草科植物碎米莎草CyperusiriaL.的全草。分布于东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新疆、台湾等地。具有祛风除湿,活血调经之功效。常用于风湿筋骨疼痛,瘫痪,月经不调,闭经,痛经,跌打损伤。
别名 三轮草、四方草、细三棱、三棱草、水三棱、小三棱草
药味 味辛
药性 微温
归经 味辛,性微温。归肝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祛风除湿,活血调经。
主治 用于风湿筋骨疼痛,瘫痪,月经不调,闭经,痛经,跌打损伤。
三楞草
  • 三楞草
  • 三楞草
三楞草

《中药大辞典》:三楞草

拼音注音
Sān Lénɡ Cǎo
别名

三轮草,见骨草、四方草(《分类草药性》)。

出处

《四川中药志》

来源

为莎草科植物碎米莎草全草带根全草。8~9月抽穗时采收。

生境分布

生于田间、山坡、路旁阴湿处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
原形态

一年生草本。秆丛生,高8~85匣米,扁三棱形。叶片长线形,短于秆,宽3~5毫米,叶鞘红棕色。叶状苞片3~5枚;长侧枝聚伞花序复出,辐射枝4~9枚,长达12厘米,每辐射枝具5~10个穗状花序;穗状花序长1~4厘米,具小穗5~22个;小穗排列疏松,长圆形至线状披针形,压扁,长4~10毫米,具花6~22朵,鳞片排列疏松,膜质,宽倒卵形,先端微缺,具短尖,有脉3~6条;雄蕊3;花柱短,柱头3。小坚果倒卵形或椭圆形、三棱形,褐色。花果期6~10月。

性味
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味淡,无毒。"
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平,味辛,无毒。"

功能主治

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风湿筋骨痛,左瘫右痪。"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O.5~2两;或浸酒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三楞草

拼音注音
Sān Lénɡ Cǎo
别名

三轮草、细三棱、三棱草、水三棱,小三棱草

英文名
Herb of Rice Galingale
出处
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莎草科植物碎米莎草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yperus iria L.

采收和储藏:8-9月抽穗时采收,洗净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田间、路旁阴湿处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新疆、台湾等地。

原形态

碎米莎草,一年生草本,高10-60cm。秆丛生,纤细,扁三棱形。叶基生,短于秆,宽2-5mm,叶鞘红棕色。叶状苞片2-5,下面2片常长于花序;长侧枝聚伞花序复出:穗状花序卵形或圆形,长1.5-4cm,有小穗5-22;小穗直立,排列疏松,斜展,线状披针形,长4-10mm,宽约2mm,有花6-22,小穗轴近无翅;鳞片宽倒卵形,淡黄棕色,长约1.5mm,先端微凹或钝圆,有不明显的尖头,背面龙骨状,有脉3-5;雄蕊3,花药小;花柱短,柱头3。小坚果三棱形或椭圆形,褐色,密生突起的细小,长约1mm。花、果期6-10月。

归经

肝经

性味

味辛;性微温

功能主治

祛风除湿;活血调经。主风湿筋骨疼痛;瘫痪;月经不调;闭经;育经;跌打损伤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10-30g;或浸酒。

各家论述

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风湿筋骨痛,左瘫右痪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三楞草

功效作用

功能
祛风除湿,活血调经。
主治
用于风湿筋骨疼痛,瘫痪,月经不调,闭经,痛经,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;或浸酒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分类草药性》:“治风湿筋骨痛,左瘫右痪。”

2、《重庆草药》:“治风热骨痛。”

3、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“祛风除湿活络。”

4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调经利尿。治跌打损伤,月经不调,痛经,经闭,尿路结石。”

5、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:“祛风利湿。主治水湿浮肿,咳嗽,白带。”

6、《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》:“活血,调经,止痛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风湿筋骨疼痛:三棱草60g,当归、灵仙、桑枝各30g。泡酒服。(《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》

)2、治风寒湿痹,肌肉、筋骨疼痛:三楞草30g,箭羽舒筋草30g,透骨消9g,川芎9g,羌活9g,苍术9g。水煎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1982年)

3、治月经不调:三楞草15g,当归、茴香根、益母草各9g。水煎服。

4、治痛经:三棱草12g,牛膝、台乌各9g。水煎服。

5、治闭经:三棱草15g,红泽兰、当归各9g,鸡屎藤12g。水煎服。

6、治跌打损伤:三棱草30g,当归、木桶,透骨消各15g。泡酒服。(3-6方出自《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8-9月抽穗时采收,洗净,晒干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全草长10-60cm。须根多数,黄白色或红褐色,质脆,易折断,断面类白色。茎丛生,呈三棱形,黄棕色或黄褐色。叶线形,长15-25cm,宽2-6mm,黄绿色或黄棕色,叶鞘长筒状,褐色。苞叶2-3枚,比花序长,小穗条形或披针形,暗褐色。气微,味微苦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莎草科植物碎米莎草。
形态特征
碎米莎草又名三方草、米莎草、野席䓍。一年生草本,高10-60cm。秆丛生,纤细,扁三棱形。叶基生,短于秆,宽2-5mm,叶鞘红棕色。叶状苞片2-5,下面2片常长于花序;长侧枝聚伞花序复出;穗状花序卵形或圆形,长1.5-4cm,有小穗5-22;小穗直立,排列疏松,斜展,线状披针形,长4-10mm,宽约2mm,有花6-22,小穗轴近无翅;鳞片宽倒卵形,淡黄棕色,长约1.5mm,先端微凹或钝圆,有不明显的尖头,背面龙骨状,有脉3-5;雄蕊3,花药小;花柱短,柱头3。小坚果三棱形或椭圆形,褐色,密生突起的细小,长约1mm。花、果期6-10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东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新疆、台湾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山坡、田间、路旁阴湿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