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桕子

乌桕子,中药名。为大戟科乌桕属植物乌桕Sapiumsebiferum(L.)Roxb.的种子。植物乌桕,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各省区,北达陕西、甘肃。具有拔毒消肿,杀虫止痒之功效。主治湿疹,癣疮,皮肤皲裂,水肿,便秘。
别名 乌茶子《天宝本草》,桕仔、琼仔、拱仔《台湾药用植物志》
药味 味甘
药性
归经 味甘,性凉。入肾、肺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拔毒消肿,杀虫止痒。
主治 湿疹,癣疮,皮肤皲裂,水肿,便秘。
乌桕子
  • 乌桕子
  • 乌桕子
  • 乌桕子
乌桕子

《中药大辞典》:乌桕子

拼音注音
Wū Jiù Zǐ
别名

乌茶子(《天宝本草》)。

出处

《本草拾遗》

来源

为大戟科植物乌桕种子

原形态

植物形态详"乌桕木根皮"条。

性味

甘,凉,有毒。
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凉,无毒。"

②《纲目》:"甘,凉,无毒。"

③《天宝本草》:"有大毒。"

功能主治

杀虫,利水,通便。治疥疮,湿疹,皮肤皲裂,水肿。便秘。

①《本草拾遗》:"桕油,服一合,令人下利,去阴下水气。炒子作汤亦可。"

②《纲目》:"桕油,涂一切肿毒疮疥。"

③《天宝本草》:"通肠利便。治大便秘结,水肿病,寒火结胸。"

用法用量

外用:榨油涂、捣烂敷擦或煎水洗。内服:煎汤,1~2钱。

复方

①治脓疮疥疮:桕油二两,水银二钱,樟脑五钱,同研,不见星乃止,以温汤洗净疮,以药填入。(《唐瑶经验方》)

②治湿疹:乌桕种子(鲜)杵烂,包于纱布内,擦患处。(《闽东本草》)

③治竹木刺入肉:乌桕种子合冷饭粒捣烂敷患处,刺即逐渐浮出。(《泉州本草》)

④治手足皲裂:乌桕子煎水洗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乌桕子

拼音注音
Wū Jiù Zǐ
别名

乌茶子、桕仔、琼仔、拱仔。

英文名
Seed of Chinese Tallowtree
出处
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乌桕Sapium sebiferum (L.)Roxb.的种子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pium sebiferum (L.) Roxb.

采收和储藏:果熟时采摘,取出种子,鲜用或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野生或栽培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台湾。

原形态

乌桕 落叶乔木,高达15m,具乳汁。树皮暗灰色,有纵裂纹。叶互生;叶柄长2.5-6cm,顶端有2腺体;叶片纸质,菱形至宽菱状卵形,长和宽约3-9cm,先端微凸尖到渐尖,基部宽楔形;侧脉5-10对。穗状花序顶生,长6-12cm;花单性,雌雄同序,无花瓣及花盘;最初全为雄花,随后有l-4朵雌花生于花序基部;雄花小,10-15朵簇生一苞片腋内,苞片菱状卵形,先端渐尖,近基部两侧各有1枚腺体,萼杯状,3浅裂,雄蕊2,稀3,花丝分裂;雌花具梗,长2-4mm,着生处两侧各有近肾形腺体1,苞片3,菱状卵形,花萼3深裂,子房光滑,3室,花柱基部合生,柱头外卷。蒴果椭圆状球形,直径l-1.5cm,成熟时褐色,室背开裂为3瓣,每瓣有种子1颗;种子近球形,黑色,外被白蜡。花期4-7月,果期10-12月。

化学成分

种皮含脂肪油(fatty oil);成熟的种子含脂类(lipid)。

归经

肾;肺经

性味

甘;凉;有毒

功能主治

拔毒消肿;杀虫止痒。主湿疹;癣疮;皮肤皲裂;水肿;便秘

用法用量

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捣敷。内服:煎汤,煎汤,3-6g。

各家论述

1.《本草拾遗》:桕油,服一合,令人下利,去阴下水气。炒子作汤亦可。

2.《纲目》:桕油,涂一切肿毒疮疥。

3.《天宝本草》:通肠利便。治大便秘结,水肿病,寒火结胸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乌桕子

功效作用

功能
拔毒消肿,杀虫止痒。
主治
湿疹,癣疮,皮肤皲裂,水肿,便秘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捣敷。
注意事项
有毒,大剂量内服宜慎。
药理作用
致炎作用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日华子》:“作汤下水气。”

2、《天宝本草》:“通肠利便,走小腹,大便闭结,水肿满,寒火结胞宜早服。”

3、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杀虫止痒,拔毒散肿。治脚癣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湿疹,乌柏种子(鲜)杵烂,包于纱布内,擦患处。(《闽东本草》)

2、治竹木刺入肉,乌柏种子合冷饭粒捣烂敷患处,刺即逐渐浮出。(《泉州本草》)3、治手足皲裂,乌桕子煎水洗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果熟时采摘,取出种子,鲜用或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大戟科乌桕属植物乌桕。
形态特征
植物乌桕,别名乌柏木《新修本草),鸦臼《纲目》,木子树《植物名实图考》,棕白树、卷子树、红心郎《云南药用植物名录》,木蜡树、木油树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,琼树、蜡子树、血血木、桕子树、蜡树《中药大辞典》,桕树、木梓树、虹树、蜡烛树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,红乌桕、王京子《中国有毒植物》。为乔木,高可达15米许,各部均无毛而具乳状汁液;树皮暗灰色,有纵裂纹;枝广展,具皮孔。叶互生,纸质,叶片菱形、菱状卵形或稀有菱状倒卵形,长3-8厘米,宽3-9厘米,顶端骤然紧缩具长短不等的尖头,基部阔楔形或钝,全缘;中脉两面微凸起,侧脉6-10对,纤细,斜上升,离缘2-5毫米弯拱网结,网状脉明显;叶柄纤细,长2.5-6厘米,顶端具2腺体;托叶顶端钝,长约1毫米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,聚集成顶生、长6-12厘米的总状花序,雌花通常生于花序轴最下部或罕有在雌花下部亦有少数雄花着生,雄花生于花序轴上部或有时整个花序全为雄花。雄花:花梗纤细,长1-3毫米,向上渐粗;苞片阔卵形,长和宽近相等约2毫米,顶端略尖,基部两侧各具一近肾形的腺体,每一苞片内具10-15朵花;小苞片3,不等大,边缘撕裂状;花萼杯状,3浅裂,裂片钝,具不规则的细齿;雄蕊2枚,罕有3枚,伸出于花萼之外,花丝分离,与球状花药近等长。雌花;花梗粗壮,长3-3.5毫米;苞片深3裂,裂片渐尖,基部两侧的腺体与雄花的相同,每一苞片内仅1朵雌花,间有1雌花和数雄花同聚生于苞腋内;花萼3深裂,裂片卵形至卵头披针形,顶端短尖至渐尖;子房卵球形,平滑,3室,花柱3,基部合生,柱头外卷。蒴果梨状球形,成熟时黑色,直径1-1.5厘米。具3种子,分果爿脱落后而中轴宿存;种子扁球形,黑色,长约8毫米,宽6-7毫米,外被白色、蜡质的假种皮。花期4-8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各省区,北达陕西、甘肃。
生长环境
生于旷野、塘边或疏林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