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叶卷柏,中药名。为卷柏科植物细叶卷柏SelaginellalabordeiHeron.exChrist的全草。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具有清热利湿,平喘,止血之功效。用于小儿高热惊风,肝炎,胆囊炎,泄泻,痢疾,疳积,哮喘,肺痨咳血,月经过多,外伤出血。
用于小儿高热惊风,肝炎,胆囊炎,泄泻,痢疾,疳积,哮喘,肺痨咳血,月经过多,外伤出血。
柏地丁、地柏枝[云南玉溪]
蕨类卷柏科细叶卷柏Selaginella labordei Hieron.,以全草入药。
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。
淡,平。
清热利湿,消炎退热,止血,止喘。主治伤风鼻塞,肝炎,胆囊炎,小儿高热惊厥,哮喘,浮肿,小儿疳积,口腔炎,鼻衄,月经过多,外伤出血,毒蛇咬伤,烧烫伤。
0.3~1两;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柏地丁、心基卷柏、地柏枝、毛利利、金花草、鸡脚草、鸡腱草、四叶草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药材基源:为卷柏科植物细叶卷柏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elaginella labordei Hieron.[ S.hupehensis Pamp.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2800m的林下湿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植株高10-40cm。主茎禾秆色,营养叶二型,在枝两侧及中间各2行;侧叶狭卵形,长2-3mm,宽1-1.5mm,叶基不等,先端具钝尖头,边缘有疏细齿;中叶薄纸质,卵形,长1.5-2mm,宽0.8-1mm,叶基不相等,先端突尖呈芒状,边缘有细刺状齿。孢子囊穗扁单生于小枝顶端,长0.5-1.2cm;孢子叶二型,侧叶卵形,长约1.8mm,宽约0.6mm,先端渐洒呈尾状,边缘有小齿,膜质;中叶较大,长三角卵形,长约2mm,宽约0.6mm,先端钝,边缘有小齿,薄纸质。大孢子囊近球形,生在囊穗下部,小孢子囊圆肾形,生在囊穗上部。
肺;肝;脾;大肠经
微苦;涩;凉
清热利湿;平喘;止血。主小儿高热惊风;肝炎;胆囊炎;泄泻;疳积;哮喘;肺痨咳血;月经过多;外伤出血
内服:煎汤,9-15g,大剂量可用至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有清热利湿、止血、定喘的功能。用于小儿惊风、疳积、肝炎、胆囊炎,肠炎痢疾、哮喘、肺痨咳血、月经不调;外用治口腔炎及外伤出血。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细叶卷柏
清热利湿,平喘,止血。
用于小儿高热惊风,肝炎,胆囊炎,泄泻,痢疾,疳积,哮喘,肺痨咳血,月经过多,外伤出血。
内服:煎汤,9-15g,大剂量可用至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尚不明确。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清热利湿,消炎退热,止血,止喘。主治伤风鼻塞,肝炎,胆囊炎,小儿高热惊厥,哮喘,浮肿,小儿疳积,口腔炎,鼻衄,月经过多,外伤出血,毒蛇咬伤,烧烫伤。”词条图册更多图册
1、治感冒咳嗽:细叶卷柏、鱼鳅串、兔耳风各10g,水煎服。
2、治月经过多:细叶卷柏30g,泥糊菜20g,水煎服。3、治口腔炎:细叶卷柏,鱼眼菊各20g,水煎含漱。
全年均可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本品根茎灰棕色,屈曲,根自其左右发出,纤细,具根毛。茎圆柱形,禾秆色,长10-40cm,直径1.5-2cm,下部不分枝,疏生叶片,上部3-4回羽状分枝,全形呈卵状三角形。叶多扭曲皱缩,较小,上面淡绿色,下面灰绿色,二形,中叶卵圆形,芒刺头,基部圆形或近心形,边缘有细刺状齿,两侧叶矩圆状披针形,钝尖头。孢子囊穗单生枝顶,孢子叶排列紧密,二形,斜上。茎质柔韧,不易折断,叶质脆。气微,味淡。以叶多、色绿、质柔韧者为佳。
卷柏科植物细叶卷柏。
土生或石生,直立或基部横卧,高(5~)15~20(~30)厘米,具一横走的地下根状茎和游走茎,主茎基部无块茎。根托生于茎的基部或匍匐根状茎处,长0.5~1.5厘米,纤细,直径0.1~0.2毫米,根少分叉,被毛或近无毛。主茎自中下部开始羽状分枝,不呈“之”字形,无关节,禾秆色或红色,主茎下部直径0.4~1.4毫米,茎圆柱状,具沟槽,无毛,维管束1条,直立能育茎中部开始分枝,侧枝3~5对,2~3回羽状分枝,分枝稀或密,主茎上相邻分枝相距1~5厘米,分枝无毛,背腹压扁,末回分枝连叶宽(2.2~)3~3.5(~5.5)毫米。叶全部交互排列,二形,草质,表面光滑,无虹彩,边缘不为全缘,具白边,不分枝主茎上的叶排列较疏,主茎上的叶大于分枝上的,二形,绿色,地下根状茎和游走茎上的叶褐色,背部不呈龙骨状,边缘具短睫毛。主茎上的腋叶较分枝上的大,卵圆形,基部钝,不对称,卵状披针形,(1.4~)2.0~2.4(~2.9)毫米×(0.5~)0.8~1.0(~1.3)毫米,边缘具细齿或具短睫毛。中叶多少对称,主茎上的明显大于分枝上的,分枝上的中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0.9~2.0毫米×0.3~0.8毫米,排列紧密,背部呈龙骨状或不呈龙骨状,先端常向后反折,先端具芒,芒常弯曲,基部近心形,非盾状,边缘具细齿或睫毛。侧叶不对称,主茎上的明显大于侧枝上的,侧枝上的侧叶卵状披针形或窄卵形到三角形,略斜升,相距较远,1.7~3.2毫米×0.6~1.2毫米,先端急尖。边缘具细齿或具短睫毛,上侧基部扩大,加宽,覆盖小枝,上侧基部边缘具短睫毛,先端具细齿,下侧基部圆形,具细齿或睫毛,先端齿状。孢子叶穗紧密,背腹压扁,单生于小枝末端,5.0~18毫米×1.3~3.0毫米;孢子叶略二形或明显二形,倒置,具白边,上侧的孢子叶卵状披针形,边缘具缘毛或细齿,先端渐尖,上侧的孢子叶具孢子叶翼,孢子叶翼不达叶尖,边缘具短睫毛或细齿,下侧的孢子叶卵圆形,边缘具细齿或短缘毛,先端具芒或尖头,龙骨状;大孢子叶和小孢子叶相间排列,或大孢子位于基部的下侧或上部的下侧。大孢子浅黄色或橘黄色;小孢子橘红色或红色。
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。
生于海拔1000-2800m的林下湿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