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树叶

铁树叶,中药名。为苏铁科苏铁属植物苏铁CycasrevolutaThunb.的叶。植物苏铁,分布于我国的福建、台湾、广东,各地常有栽培,在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江西、云南、贵州及四川东部等地多栽植于庭园,江苏、浙江及华北各省区多栽于盆中,冬季置于温室越冬;日本南部、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。具有化瘀消肿,和胃散结之功效。主治胃痛,闭经,咳嗽,吐血,癌肿,跌打损伤。
别名 -
药味 淡,甘
药性
归经  
分类 清热药
产地 广东,广西等
功能 化瘀消肿,和胃散结。
主治 胃痛,闭经,咳嗽,吐血,癌肿,跌打损伤。
铁树叶
  • 铁树叶
  • 铁树叶
铁树叶
拼音注音
Tiě Shù Yè
出处

《药性考》

来源

为龙舌兰科植物朱蕉。全年可采。

生境分布

分布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
原形态

朱蕉(《南越笔记》),又名:铁树(《岭南杂记》),朱竹(《南越笔记》),铁连草(《家宝真传》),红叶铁树、红铁树。

直立、粗壮灌木,高1~3米,单干或少分枝。叶聚生于茎顶;披针状椭圆形至矩圆形,长30~50厘米,宽5~10厘米,多脉,先端渐尖,基部狭而成一有槽、阔脚、抱茎的柄,绿色或染紫红。花近无柄,互生于分枝上而成一广阔的圆锥花序,长约30厘米,淡红色至青紫色,间有淡黄的;花长约1厘米;花柄基部有总苞状的苞片3枚;花被管状,6裂,裂片狭,直立,约与管等长;雄蕊6;子房3室,每室有胚珠4~6颗。果为浆果。花期夏月。

本植物的花(铁树花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
化学成分

含酚类、氨基酸、糖。

性味

甘淡,凉。

①《本草求原》:"淡,微寒。"

②《陆川本草》:"苦,寒。"

③《广西中草药》:"味甘,性平,无毒。"

功能主治

清热,止血,散瘀。治痢疾,吐血,便血,胃痛,尿血,月经过多,跌打肿痛。

①《纲目拾遗》:"治一切心胃及气痛。"

②《本草求原》:"散瘀止血,活筋骨中血。治下血、吐血,煎肉食。跌打肿痛,同原酒糟敷之;加葱头、醋敷之,拔一切毒风、酒风。"

③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治痢证。"

④《陆川本草》:"解热毒,凉血,止血。治痢疾,肠出血,尿血。"

⑤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治肺结核咯血,先兆流产,月经过多,尿血,痔疮出血。"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
复方

①治赤痢:铁树叶一两,石榴皮三钱,马齿苋一两,银花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陆川本草》)

②治大便出血:铁树叶一两,猪精肉四两。煮服之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铁树叶

功效作用

功能
化瘀消肿,和胃散结。
主治
胃痛,闭经,咳嗽,吐血,癌肿,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~30g。外用:烧存性研末调敷。
药理作用

1、抗癌作用。

2、抗肿瘤作用。

相关论述

1、《纲目拾遗》:“平肝,统治一切肝气痛。”

2、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“活血行瘀,去风解毒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疗胃痛,铁树叶5钱,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

2、治疗闭经,铁树叶晒干,烧存性,研末,每服二钱,日一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
3、治疗胃癌,铁树叶一两,石打穿一两,白花蛇舌草一两。(《实用抗癌药物手册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全年可采,将叶剪下,晒干或阴干。
炮制方法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切长段,筛去碎屑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
本品为不规则长段,黄绿色至棕黄色,小叶线形,先端锐尖,边缘向背部反卷,下表面中脉凸起。革质,质脆,易折断,气微,味微涩。

以色黄绿者为佳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苏铁科苏铁属植物苏铁。
形态特征
树干高约2米,稀达8米或更高,圆柱形如有明显螺旋状排列的菱形叶柄残痕。羽状叶从茎的顶部生出,下层的向下弯,上层的斜上伸展,整个羽状叶的轮廓呈倒卵状狭披针形,长75~200厘米,叶轴横切面四方状圆形,柄略成四角形,两侧有齿状刺,水平或略斜上伸展,刺长2~3毫米;羽状裂片达100对以上,条形,厚革质,坚硬,长9~18厘米,宽4~6毫米,向上斜展微成“V”字形,边缘显著地向下反卷,上部微渐窄,先端有刺状尖头,基部窄,两侧不对称,下侧下延生长,上面深绿色有光泽,中央微凹,凹槽内有稍隆起的中脉,下面浅绿色,中脉显著隆起,两侧有疏柔毛或无毛.雄球花圆柱形,长30~70厘米,径8~15厘米,有短梗,小孢子飞叶窄楔形,长3.5~6厘米,顶端宽平,其两角近圆形,宽1.7~2.5厘米,有急尖头,尖头长约5毫米,直立,下部渐窄,上面近于龙骨状,下面中肋及顶端密生黄褐色或灰黄色长绒毛,花药通常3个聚生;大孢子叶长14~22厘米,密生淡黄色或淡灰黄色绒毛,上部的顶片卵形至长卵形,边缘羽状分裂,裂片12~18对,条状钻形,长2.5~6厘米,先端有刺状尖头,胚珠2~6枚,生于大孢子叶柄的两侧,有绒毛。种子红褐色或桔红色,倒卵圆形或卵圆形,稍扁,长2~4厘米,径1.5~3厘米,密生灰黄色短绒毛,后渐脱落,中种皮木质,两侧有两条棱脊,上端无棱脊或棱脊不显著,顶端有尖头。花期6~7月,种子10月成熟。
分布区域
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江西、云南、贵州及四川东部等地多栽植于庭园,江苏、浙江及华北各省区多栽于盆中,冬季置于温室越冬。日本南部、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。
生长环境
生于喜暖热湿润的环境,不耐寒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