枸杞叶

枸杞叶,中药名。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 Lycium chinense Mill.及宁夏枸杞L.barbarum L.的嫩茎叶。具有补虚益精,清热明目的功效。主治虚劳发热,烦渴,目赤昏痛障翳夜盲,崩漏带下,热毒疮肿。
别名 地仙苗、枸杞尖、天精草、枸杞苗、枸杞菜、枸杞头
药味 味苦、甘
药性
归经 味苦、甘,性凉;归肝、脾、肾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补虚益精,清热明目。
主治 虚劳发热,烦渴,目赤昏痛障翳夜盲,崩漏带下,热毒疮肿。
枸杞叶
  • 枸杞叶
  • 枸杞叶
  • 枸杞叶
  • 枸杞叶
  • 枸杞叶
  • 枸杞叶
枸杞叶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枸杞叶

拼音注音
Góu Qǐ Yè
别名

地仙苗(《日华子本草》),甜菜(《本草图经》),枸杞尖(《滇南本草》),天精草(《保寿堂经验方》),枸杞苗(《纲目》),枸杞菜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枸杞头(《江苏植药志》)。

出处

《别录》

来源

为茄科植物枸杞宁夏枸杞嫩茎叶。春、夏采收。

化学成分

日本产枸杞叶含甜菜碱、芸香甙、维生素C、β-谷甾醇-β-D-葡萄糖甙、硫胺素抑制物(此抑制作用可为半胱氨酸及维生素C所消除);干叶的热水浸出液中含肌甙、6-氧嘌呤、胞啶酸、尿甙酸、极少量的琥珀酸、焦谷氨酸、草酸及多量的谷氨酸、天门冬氨酸、脯氨酸、丝氨酸、酪氨酸、精氨酸。

归经

《要药分剂》:"入心、肺、脾、肾四经。"

性味

苦甘,凉。

①《药性论》:"味甘,平。"

②《千金·食治》:"味苦,平,涩,无毒。"

③《纲目》:"苦甘,凉。"

注意

《药性论》:"与奶酪相恶。"

功能主治

补虚益精,清热,止渴,祛风明目。治虚劳发热,烦渴,目赤昏痛,障翳夜盲,崩漏带下,热毒疮肿,

①《药性论》:"能补益精诸不足,易颜色,变白,明目,安神。和羊肉作羹,益人,甚除风,明目;若渴可煮作饮,代茶饮之;发热诸毒烦闷,可单煮汁解之,能消热面毒;主患眼风障赤膜昏痛,取叶捣汁注眼中。"

②《食疗本草》:"坚筋耐老,除风,补益筋骨,能益人,去虚劳。"

③《口华子本草》:"除烦益志,补五劳七伤,壮心气,去皮肤骨节间风,消热毒,散疮肿。"

④《纲目》:"去上焦心肺客热。"

⑤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明目,益肾亏,安胎宽中,退热,治妇人崩漏下血。"

⑥《本经逢原》:"能降火及清头目。"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鲜者2~8两;煮食或捣汁。外用:煎水洗或捣汁滴眼。

复方

①治五劳七伤,房事衰弱:枸杞叶半斤(切),粳米二合。上件以豉汁相和,煮作粥,以五味末葱白等,调和食之。(《圣惠方》枸杞粥方)

②治阳气衰,腰脚疼痛,五劳七伤:枸杞叶一斤,羊肾一对(细切),米三合,葱白十四茎。上四味细切,加五味煮粥,如常法,空腹食。(《圣济总录》枸杞羊肾粥)

③治急性结膜炎:枸杞叶二两,鸡蛋一只。稍加调味,煮汤吃,每日一次。(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》)

④治跟涩痛,兼有翳者:枸杞叶二两,车前叶二两。上件药熟挼之,使汁欲出,又别取大桑叶三两,重裹之,悬于阴地,经宿,乃轻压取汁,点目中,不过三,五度瘥。(《圣惠方》枸杞汁点眼方)

⑤治视力减退及夜盲:枸杞菜二两,柄猫草一两,夜明砂三钱,猪肝四两。水煎服。(《陆川本草》)

⑥治痔疮炎肿:鲜枸杞茎叶一握。煎汤熏洗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
⑦治年少妇人白带:枸杞尖作菜,同鸡蛋炒食。(《滇南本草》)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枸杞叶

拼音注音
Góu Qǐ Yè
别名

地仙苗、甜菜、枸杞尖、天精草、枸杞苗、枸杞菜、枸杞头

英文名
Leaf of Chinese Wolfberry, Leaf of Barbary Wolfberry, Leaf of Matrimonyvine
出处
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枸杞宁夏枸杞嫩茎叶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ycium chinense Mill.Lycium barbarum L.

采收和储藏:春季至初夏采摘,洗净,多鲜用。

原形态

落叶灌木,植株较矮小,高1m左右。蔓生,茎干较细,外皮灰色,具短棘,生于叶腋,长约0.5-2cm。叶片稍小,卵形、卵状鞭形、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2-6cm,宽0.5-2.5cm,先端尖或钝,基部狭楔形,全缘,两面均无毛。花紫色,边缘具密缘毛;花萼钟状,3-5裂;花冠管产和裂片等长,管之下部急缩,然后向上扩大成漏斗状,管部和裂片均较宽;雄蕊5,着生花冠内,稍短于花冠,花花丁字形着生,花丝通常伸出。浆果卵形或长圆形,长10-15mm,直径4-8mm,种子黄色。花期6-9月,果期7-10月。

鉴别

性状鉴别 单叶或数处叶簇生于嫩枝上。叶片皱缩,展平后卵形或长椭圆形,长2-6cm,宽0.5-2.5cm,全缘。表面深绿色。质脆,易碎。气微,味苦。

归经

归肝;脾;肾经

性味

味苦;甘;性凉

注意

《药性论》:与奶酪相恶。

功能主治

补虚益精;清热明目。主虚劳发热;烦渴;目赤昏痛;障翳夜盲;崩漏带下;热毒疮肿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鲜品60-240g;或煮食;或捣汁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捣汁滴眼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枸杞叶

功效作用

功能
补虚益精,清热明目。
主治
虚劳发热,烦渴,目赤昏痛障翳夜盲,崩漏带下,热毒疮肿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鲜品60-240g;或煮食;或捣汁。外用:煎水洗;或捣汁滴眼。
禁忌
《药性论》:“与乳酪相恶。”
化学成分
宁夏枸杞:含四个环肽化合物:lyciuminsA、B、C、D;3个二萜苷类:lyciumosidesI、Ⅱ、Ⅲ。还含丙氨酸苷、单萜苷及甾醇苷,及甜菜碱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药性论》:“能补益精诸不足,易颜色,变白,明目,安神。和羊肉作羹,益人,甚除风,明目。若渴,可煮汁饮,代茶饮之。发热诸毒烦闷,可单煮汁解之,能消热面毒。主患眼风障,赤膜昏痛,取叶捣汁注眼中。”

2、《食疗本草》:“坚筋耐老,除风,补益筋骨,能益人,去虚劳。”

3、《日华子》:“除烦益志,补五劳七伤,壮心气,去皮肤骨节间风,消热毒,散疮肿。”

4、《纲目》:“去上焦心肺客热。”

5、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“明目,益肾亏,安胎宽中,退热,治妇人崩漏下血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五劳七伤,房事衰弱:枸杞叶半斤(切),粳米二合。上件以豉汁相和,煮作粥,以五味末葱白等,调和食之。(《圣惠方》枸杞粥方)

2、治阳气衰,腰脚疼痛,五劳七伤:枸杞叶一斤,羊肾对(细切),米三合,葱白十四茎。上四味细切,加五味煮粥,如常法,空腹食。(《圣济总录》枸杞羊肾粥)

3、治急性结膜炎:枸杞叶60g,鸡蛋1只。稍加调味煮汤吃,每日1次。(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》)

4、治视力减退及夜盲:枸杞菜60g,柄猪草30g,夜明砂9g,猪肝120g。水煎服。(《陆川本草》)

5、治痔疮炎肿:鲜枸杞茎叶一握。煎汤熏洗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
6、治年少妇人白带:枸杞尖作菜,同鸡蛋炒食。(《滇南本草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3-6月采摘,多鲜用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单叶或数片叶簇生于嫩枝上。叶片皱缩,展平后卵形或长椭圆形,长2-6cm,宽0.5-2.5cm,全缘。表面深绿色。质脆,易碎。气微,味苦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。
形态特征
灌木或经栽培后而成大灌木,高1-3m。主茎数条,粗壮;小枝有纵棱纹,有不生叶的短棘刺和生叶花的长棘刺;果枝细长,通常先端下垂,外皮淡灰黄色,无毛。叶互生或数片簇生于短枝上;叶柄短;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2-8cm,宽0.5-3cm,先端尖,基部楔形或狭楔形而下延成叶柄,全缘,上面深绿色,背面淡绿色,无毛。花腋生,常单1或2-6朵簇生在短枝上;花梗细;花萼钟状,先端2-3深裂,裂片宽卵状或卵状三角形;花冠漏斗状,先端5裂,裂片卵形粉红色或淡紫红色,具暗紫色脉纹,管内雄蕊着生处上方有一圈柔毛;雄蕊5;雌蕊1,子房长圆形,2室,花柱线形,柱头头状。浆果卵圆形、椭圆形或阔卵形,长820mm,直径5-10mm,红色或橘红色,果皮肉质。种子多数,近圆肾形而扁平,棕黄色。花期5-10月,果期6-11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华北、西北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沟岸及山坡或灌溉地埂和水渠边等处。野生和栽培均有。
生长见习
适应性强,耐寒,在-25.6℃下越冬无冻害。喜光照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耐盐碱、耐肥、耐旱、怕水渍。以肥沃、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轻壤土栽培为宜,盐碱土的含盐量不能超过0.2%,在强碱性、黏壤土水稻田、沼泽地区不宜栽培。
繁殖方式
种子繁殖或扦插繁殖。
栽培技术
种子繁殖或扦插繁殖。种子繁殖:选用优良品种,夏季采摘后,用30~60℃温水浸泡搓揉种子,洗净,晾干备用。在播种前用湿沙(1:3)拌匀,置20℃室温下催芽,待有30%种子露白时或用清水浸泡种子一昼夜,再行播种。春、夏、秋季均可播种,以春播为主。3月下旬至4月上旬,按行距40cm开沟条播,深1.5-3cm,覆土13cm,幼苗出土后,要根据土壤墒情,注意灌水。苗高1.5-3cm松土除草1次,以后每隔20-30d松土除草1次。苗高6-9cm时定苗,株距12-15cm,每1hm2留苗15万18万株。结合灌水在5、6、7月追肥3次,为保证苗木生长,应及时去除幼株离地40cm部位生长的侧芽,苗高60cm时应行摘心,以加速主干和上部侧枝生长,当根粗0.7cm时,可出圃移栽。扦插繁殖:在优良母株上,采粗0.3cm以上的已木质化的一年生枝条,剪成18-20cm长的插穗,扎成小捆竖在盆中用100×106a萘乙酸浸泡2-3h,然后扦插,按株距6-10cm斜插在沟内,填土踏实。
病虫防治
病害有枸杞黑果病(炭疽病),为害花蕾、花和青果,可合理密植,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,及时排除田间积水,控制田间湿度,发病前用1:1:120波尔多液喷射,发病初期喷50%可湿性退菌特1000倍液,7-10天喷1次;根腐病,可用50%托布津1000-1500倍液或50%多菌灵1000-1500倍液浇注根部,或及时挖除病株,并在病穴施入石灰消毒,充分曝晒一夏后,补植健株。虫害有枸杞实蝇,可在越冬成虫羽化时,在杞园地面撒50%西维因粉3kg/亩,摘除蛆果深埋、秋冬季灌水或翻土杀死土内越冬蛹;枸杞负泥虫,可在春季灌溉松土,破坏越冬场所杀死虫源,4月中旬于杞园地面撒5%西维因粉(1kg兑细土57kg),杀死越冬成虫,或用1.5%苦参素1200倍液喷雾防治;枸杞蛀果蛾,可于4月上、中旬第一代幼虫为害时,喷90%敌百虫800-1000倍液防治;枸杞蚜虫,用1.5%苦参素乳油或2%百草1号乳油1000-1200倍液,2.5%扑虱蚜可湿性粉剂3000-3500倍液喷雾;枸杞瘿螨,用0.9%爱福丁2000-3000倍液防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