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苦参

小苦参,中药名。为豆科植物敏感木蓝IndigoferasensitivaFranch.的根。分布于云南。具有止痛接骨,止血消炎之功效。常用于跌打损伤,骨折,外伤出血。

别名 白花灰毛槐、山豆根、千层皮
药味 味苦
药性
归经 味苦,性凉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止痛接骨,止血消炎。
主治

用于跌打损伤,骨折,外伤出血。

小苦参
  • 小苦参
  • 小苦参
小苦参
别名

白花灰毛槐、山豆根、千层皮

来源

豆科小苦参Sophora glauca Lesch. var. albescens Rehd. et Wils.,以根入药。

生境分布

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
性味

苦,寒。

功能主治

清热,除烦。主治喉痛,烦热不眠。

用法用量

3钱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小苦参

功效作用

功能

止痛接骨,止血消炎。

主治

用于跌打损伤,骨折,外伤出血。

用法用量

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注意事项

尚不明确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秋后采收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豆科植物敏感木蓝。

形态特征

矮小灌木,高60-90cm。茎直立,褐色;幼枝疏生丁字毛。羽状复叶长达15cm;叶柄长1-2cm,叶轴上面有槽,被毛;托叶长达5mm;小叶11-15(-20)对,对生,厚纸质,狭披针形,长1.2-2cm,宽2-7mm,先端急尖,基部圆形,上面绿色,疏被毛,后脱落近无毛,下面粉绿色,疏被粗丁字毛,中脉上面平,下面隆起,侧脉4-5对,下面显著;小叶柄短,长约1mm;小托叶钻形,与小叶柄等长;总状花序短于复叶,花密集;总花梗短于叶柄;苞片线形,长约1.5mm,早落;花梗长约1mm;花萼杯状,外面有丁字毛,长约2.5mm,萼齿披针形,先端尖,萼筒和萼齿近等长;花冠青莲色,旗瓣阔椭圆形,长约5mm,宽约3.5mm,外面有柔毛,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,长约4.5mm,龙骨瓣有距;花药卵球形,两端无毛;子房无毛,有胚珠7-8粒。荚果线形,长2.5-3cm,疏生丁字毛,有种子6-7粒,内果皮具紫红色斑点;果梗下弯。花期6-8月,果期9-11月。

分布区域

分布于云南。

道地产区

云南。

生长环境

生于海拔1100-2400m处的灌丛草地、丛林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