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苋菜

铁苋菜,中药名。为大戟科铁苋菜属植物铁苋菜AcalyphaaustralisL.的全草。铁苋菜,我国除西部高原或干燥地区外,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,俄罗斯远东地区、朝鲜、日本、菲律宾、越南、老挝也有分布。具有清热解毒,止血,止泻,利水,杀虫之功效。主治泄泻,咳嗽,吐血,便血。

别名 铁苋,人苋,海蚌含珠,撮斗撮金珠,六合草,半边珠,野麻黄,玉碗捧真珠,粪斗草,血见愁,凤眼草,肉草,喷水草,小耳朵草,大青草,猫眼草,蚬草,叶里藏珠,叶里含珠,痢疾草,野麻草,蚌壳草,铁灯碗,筒筒草
药味 味苦、涩
药性
归经 味苦、涩,性平。入心、肺、大肠、小肠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解毒,止血,止泻,利水,杀虫。
主治

泄泻,咳嗽,吐血,便血。

铁苋菜
  • 铁苋菜
  • 铁苋菜
  • 铁苋菜
  • 铁苋菜
  • 铁苋菜
  • 铁苋菜
  • 铁苋菜
  • 铁苋菜
  • 铁苋菜
铁苋菜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铁苋菜

拼音注音
Tiě Xiàn Cài
别名

人苋、血见愁、海蚌含珠、撮斗装珍珠、叶里含珠、野麻草

来源

大戟科铁苋菜属植物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.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集全草,去泥土,晒干。

性味

苦、涩,凉。

功能主治

清热解毒,消积,止痢,止血。用于肠炎,细菌性痢疾,阿米巴痢疾,小儿疳积,肝炎,疟疾,吐血,衄血,尿血,便血,子宫出血;外用治痈疖疮疡,外伤出血,湿疹,皮炎,毒蛇咬伤。

用法用量

0.5~1两。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铁苋菜

拼音注音
Tiě Xiàn Cài
别名

血见愁、海蚌念珠、叶里藏珠

英文名
Copperleaf Herb
来源

为大戟科植物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.的地上部分。夏、秋季采割,除去杂质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于山坡、沟边、路旁、田野。分布几乎遍于全国,长江流露尤多。

原形态

一年生草本,高30~60cm,被柔毛。茎直立,多分枝。叶互生,椭圆状披针形,长2.5~8cm,宽1.5~3.5cm,顶端渐尖,基部楔形,两面有疏毛或无毛,叶脉基部3出;叶柄长,花序腋生,有叶状肾形苞片1~3,不分裂,合对如蚌;通常雄花序极短,着生在雌花序上部,雄花萼4裂,雄蕊8;雌花序生于苞片内。蒴果钝三棱形,淡褐色,有毛。种子黑色。花期5~7月,果期7~11月。

贮藏

置干燥处。

化学成分

含生物碱、黄酮甙、酚类。

炮制

除去杂质,喷淋清水,稍润,切段,晒干。

归经

归心,肺、经。

性味

苦、涩、凉。

功能主治

清热解毒,利湿,收敛止血。用于肠炎,痢疾,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,崩漏;外治痈疖疮疡,皮炎湿疹。

用法用量

10~30g;外用鲜品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铁苋菜

功效作用

功能

清热解毒,止血,止泻,利水,杀虫。

主治

泄泻,咳嗽,吐血,便血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9~15g,鲜品30~6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注意事项

孕妇忌服;年老体弱者少用。

药理作用

1、抗菌。

2、平喘。

相关论述
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“人苋……为刀创要药。江西俗称海蚌含珠,又曰撮斗撮金珠,皆肖其形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崩漏,铁苋菜、蒲黄炭各15克,藕节炭25克,水煎服。(《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
2、治吐血,衄血,铁苋菜、白茅根各50克。水煎服。(《内蒙古中草药》)

3、治血淋,鲜铁苋菜50克,蒲黄炭、小蓟、木通各15克,水煎服。(《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
4、治疮痈肿毒,蛇虫咬伤,鲜铁苋菜适量,捣烂外敷。(《内蒙古中草药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夏季采收,洗净晒干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
根多分枝,淡黄棕色。茎呈类圆柱形,长约30㎝,直径0.3~0.5㎝,表面灰紫色或灰黄色,有浅纵沟纹。质坚,易折断,断面黄白色,中心有白色髓部或呈空洞状。叶互生,灰绿色,多皱缩卷曲,破碎不全。苞片三角状肾形,绿褐色,内有短穗状花序,或为一枚半圆形褐色的小蒴果,形似海蚌含珠。全体被灰白色柔毛。气微,味淡。以叶多、色绿者为佳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大戟科铁苋菜属植物铁苋菜。

形态特征

一年生草本,高0.2~0.5米,小枝细长,被贴毛柔毛,毛逐渐稀疏。叶膜质,长卵形、近菱状卵形或阔披针形,长3~9厘米,宽1~5厘米,顶端短渐尖,基部楔形,稀圆钝,边缘具圆锯,上面无毛,下面沿中脉具柔毛;基出脉3条,侧脉3对;叶柄长2~6厘米,具短柔毛;托叶披针形,长1.5~2毫米,具短柔毛。雌雄花同序,花序腋生,稀顶生,长1.5~5厘米,花序梗长0.5~3厘米,花序轴具短毛,雌花苞片1~2(~4)枚,卵状心形,花后增大,长1.4~2.5厘米,宽1~2厘米,边缘具三角形齿,外面沿掌状脉具疏柔毛,苞腋具雌花1~3朵;花梗无;雄花生于花序上部,排列呈穗状或头状,雄花苞片卵形,长约0. 5毫米,苞腋具雄花5~7朵,簇生;花梗长0.5毫米;雄花:花蕾时近球形,无毛,花萼裂片4枚,卵形,长约0.5毫米;雄蕊7~8枚;雌花:萼片3枚,长卵形,长0.5~1毫米,具疏毛;子房具疏毛,花柱3枚,长约2毫米,撕裂5~7条。蒴果直径4毫米,具3个分果爿,果皮具疏生毛和毛基变厚的小瘤体;种子近卵状,长1.5~2毫米,种皮平滑,假种阜细长。花果期4~12月。

分布区域

我国除西部高原或干燥地区外,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,俄罗斯远东地区、朝鲜、日本、菲律宾、越南、老挝也有分布。

生长环境

生于海拔20~1200(~1900)米平原或山坡较湿润耕地和空旷草地,有时石灰岩山疏林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