娃娃鱼

娃娃鱼,中药名。为隐鳃鲵科动物大鲵Megalobatrachusdavidianus(Blanchard)的全体。具有补虚健脑,截疟的功效。主治病后体虚,神经衰弱,贫血,疟疾。
别名 大鲵、人鱼、鲵、鳎、鲵鱼、鳎鱼、海狗鱼、狗鱼、啼鱼
药味 味甘
药性
归经 味甘,性平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补虚健脑,截疟。
主治

病后体虚,神经衰弱,贫血,疟疾。

娃娃鱼
  • 娃娃鱼
  • 娃娃鱼
  • 娃娃鱼
娃娃鱼
拼音注音
Wá Wɑ Yú
别名

羌活鱼、杉木鱼、白龙、接骨丹

来源

小鲵科山溪鲵属动物山溪鲵Batrachuperus pinchonii (David)的全体。夏秋捕捉,用酒闷死,微火烘干或晒干,也可鲜用。

性味

辛、咸,平。

功能主治

行气止痛,接骨。用于肝胃气痛,跌打损伤,骨折。

用法用量

研末服5分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娃娃鱼

功效作用

功能

补虚健脑,截疟。

主治

病后体虚,神经衰弱,贫血,疟疾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炖,60-250g。

相关论述

1、《山海经》:“食之无痴疾。”

2、《广西药用动物》:“滋补,强壮。主治神经衰弱。”

3、《中国动物药》:“补气,截疟。治病后虚弱,贫血,神经衰弱,疟疾等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病后体虚,神经衰弱:大鲵肉250g,加油盐炖服。(《中国动物药志》)

2、治贫血,痢疾,身发冷:大鲵肉250g。切成块,加少量油盐,炖熟吃。(《广西药用动物》)

3、治烫伤:大鲵皮研粉,桐油调涂患处。(《常见药用动物》)

附注

大鲵是我国特有品种,为古老的两栖动物,对研究动物进化有一定意义,体大肉鲜是很好的食品。由于大量捕捉,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现已列为国家第2类自然保护动物。本品资源在20世纪50年代还很丰富,目前由于栖息地生态环境破坏,人为捕捉,分布区不断缩小,数量骤减,应积极保护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
每年5-6月繁殖季节以后才能捕捉,除去内脏,取肉,鲜用。

动物学信息

动物属种
隐鳃鲵科动物大鲵。
形态特征
体形大而扁平,大者全长可达180cm,常见者60-70cm。头部极扁平而宽阔。躯干粗壮而扁;尾后端侧扁,尾梢钝圆。头长宽约相等。吻长,吻端钝圆;鼻孔极近吻端;眼径极小,无眼睑,位于头的背方;口裂大,在眼后角的后方,上唇褶不突出,下唇褶在口后缘清晰;上、下颌有细齿;犁骨齿左右相连成弧状,与上颌平行,舌扁圆,粘连着口腔底。四肢短而肥壮,贴体相向时,指、趾端相距甚远,其间约有6条肋沟距离,指、趾极宽扁而短,末端钝圆,外侧四趾基部微具蹼,指4,第2、3指略长于1、4指。趾5,其序为3、4、2、5、1;第4、5趾的外侧缘膜很发达。尾长为全长的1/3,尾背鳍褶高而厚,尾底部宽厚无腹鳍褶,腹鳍褶仅在尾梢附近才比较显著。肛孔短小成短裂缝状。皮肤一般较光滑,头部的背腹面有疣粒,是由两个紧密成对的小疣粒组成。吻端的疣粒较为分散;显著成行排列的有由枕部向前直达眼眶上方,眼眶后端有一分支向下与眼眶下方及颈侧的疣粒连接;此外,有沿下唇缘至口角后端再折向咽部与下唇平行排列的疣粒。体侧的后缘也有腹褶,达外侧的指、趾端,后肢的更为发达。体侧有肋沟12-15条。生活时为棕褐色,背面有深色大黑斑,腹面色较浅,指、趾端棕黄色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