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对节

三对节,中药名。为马鞭草科植物三对节Clerodendrumserratum(L.)Spreng或三台花C.serratum(L.)Spreng.var.amplexifoliumMoldenke的全株或根、叶。三对节分布于广西、云南、贵州等省区。三台花分布于云南南部山区。具有清热解毒,截疟,接骨,祛风除湿之功效。常用于扁桃体炎,咽喉炎,风湿骨痛,疟疾,肝炎;外用治痈疖肿毒,骨折,跌打损伤。
别名 三台红花、三台花、对节生、大叶土常山
药味 味苦、辛、性凉
药性
归经 味苦、辛、性凉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热解毒,截疟,接骨,祛风除湿。
主治 用于扁桃体炎,咽喉炎,风湿骨痛,疟疾,肝炎;外用治痈疖肿毒,骨折,跌打损伤。
三对节
  • 三对节
  • 三对节
  • 三对节
三对节
拼音注音
Sān Duì Jié
别名

三台红花、三台花、对节生、大叶土常山

来源

为马鞭草赪桐属植物三对节Clerodendron serratum (L.)Spreng 或三台花C. serratum (L.)Spreng var. amplexifolium Moldenke. 以全株根、叶入药。全年可采,洗净切碎,鲜用或晒干备用。

原形态

1.三对节(四平头)灌木,高可达3米。根略粗壮,灰褐色。茎圆形或有棱,节膨大,幼枝棱形,具白色皮孔,通常被毛。叶2~4片轮生与对生,但以3片轮生为多,无柄;叶片倒披针形至长椭圆形,长15~28厘米,宽4~10厘米,基部通常下延,稍抱茎,边缘有疏锯齿,主脉紫色或绿色,背面突起,两面均被短柔毛。春夏季开花,多花排成窄长顶生总状圆锥花序,密被淡褐色短毛,每轮分枝基部有2~3片大形叶状苞片,小苞片倒卵形,常带粉红色;花萼杯状,顶端平截,内面有腺体;花冠淡蓝紫色,管部圆柱形,裂片5,略不等大;雄蕊4,伸出花冠之外,花丝基部被密毛;花柱稍长于雄蕊,柱头不裂。核果扁球形,包于宿萼内。

生于山坡疏林下或路边草地。分布于广西、云南、贵州等省区。

2.三台花(抱茎三对节):形态与正种基本相似,惟叶基宽,稍呈耳状,抱茎。

生于荒坡疏林及沟谷林缘向阳处。分布于云南南部山区。

化学成分

三对节根皮含有五种三萜类皂甙。其皂甙元为齐墩果酸(oleanolic acid, C30H48O3)、栎焦油酸(queretaroic acid, C30H48O4为3β,30-二羟基齐墩果-12烯-28-羧酸)、三对节酸(serratagenic acid 为3-β-羟基-△12-齐墩果甾烯-28、29-二十五烷二酸,糖元部分为葡萄糖、鼠李糖、木糖)。此外并含有甘露醇。

药理作用

1、给豚鼠肌肉注射三对节皂甙20毫克/公斤,连续20天,可以预防蛋清引起的过敏反应。

2、给药的豚鼠肺浸出物有抗组织胺的作用;可以对抗由组织胺引起的离体回肠的收缩。

性味

苦、辛、凉。有小毒。

功能主治

清热解毒,截疟,接骨,祛风除湿。用于扁桃体炎,咽喉炎,风湿骨痛,疟疾,肝炎;外用治痈疖肿毒,骨折,跌打损伤。

用法用量

3~5钱;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
复方

疟疾:三台花根或叶1两,加胡椒、草果少许煎汤,于疟疾发作期1小时内服。本品对恶性疟疾的治疗效果较好。忌酸、冷、豆类及腥味食物,孕妇忌服。

备注

治疗骨折(复位后,小夹板固定),主要用三对节;治疗疟疾,主要用三台花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三对节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清热解毒,截疟,接骨,祛风除湿。
主治
用于扁桃体炎,咽喉炎,风湿骨痛,疟疾,肝炎;外用治痈疖肿毒,骨折,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
9-15克;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注意事项
本品对恶性疟疾的治疗效果较好。忌酸、冷、豆类及腥味食物,孕妇忌服。
药理作用

1、抗过敏作用;

2、抗组织胺作用。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疟疾:三台花根或叶30克,加胡椒、草果少许煎汤,于疟疾发作前1小时内服。(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)

2、治疗骨折:三对节入复方中外敷。用小夹板固定。(《中药现代研究荟萃》)

附注
治疗骨折(复位后,小夹板固定)主要用三对节;治疗疟疾,主要用三台花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全年可采,洗净切碎,鲜用或晒干备用。

药材鉴别

药材性状
三对节根呈细长圆柱形,长弯曲或分枝,表面淡棕色,具纵皱纹及侧根,外皮长呈层状或片状脱落。商品多切为片状,大小厚薄不一;厚1-5mm,直径0.5-1.5cm,皮部与木部长分离,表面棕褐色,粗糙,具细纵纹及不规则裂隙,皮层脱落处显棕红色。断面皮部棕黄色,显颗粒性,木部外层为淡棕色,内为棕黄色,有明显年轮环纹,质硬。味苦、涩、微辛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马鞭草科植物三对节或三台花。
形态特征
1、三对节(四平头):灌木,高可达3米。根略粗壮,灰褐色。茎圆形或有棱,节膨大,幼枝四棱形,具白色皮孔,通常被毛。叶2-4片轮生与对生,但以3片轮生为多,无柄;叶片倒披针形至长椭圆形,长15-28厘米,宽4-10厘米,基部通常下延,稍抱茎,边缘有疏锯齿,主脉紫色或绿色,背面突起,两面均被短柔毛。春夏季开花,多花排成窄长顶生总状圆锥花序,密被淡褐色短毛,每轮分枝基部有2-3片大形叶状苞片,小苞片倒卵形,常带粉红色;花萼杯状,顶端平截,内面有腺体;花冠淡蓝紫色,管部圆柱形,裂片5,略不等大;雄蕊4,伸出花冠之外,花丝基部被密毛;花柱稍长于雄蕊,柱头不裂。核果扁球形,包于宿萼内。2、三台花(抱茎三对节):形态与正种基本相似,惟叶基宽,稍呈耳状,抱茎。
分布区域
1、三对节:分布于广西、云南、贵州等省区。2、三台花:分布于云南南部山区。
生长环境
1、三对节:生于山坡疏林下或路边草地。2、三台花:生于荒坡疏林及沟谷林缘向阳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