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火草

小火草,中药名。为菊科植物鼠曲火绒草LeontopodiumforrestianumHand.-Mazz.的全草。分布于云南西北部澜沧江、怒江等地。具有清肝明目,驱虫消积,解毒生肌之功效。常用于角膜云翳,小儿腹泻,蛔虫病,感冒,咳嗽,疮疡久不收口。
别名 细火草、天青地白、小火绒草
药味 味甘、淡
药性
归经 味甘、淡,性平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清肝明目,驱虫消积,解毒生肌。
主治 用于角膜云翳,小儿腹泻,蛔虫病,感冒,咳嗽,疮疡久不收口。
小火草
  • 小火草
  • 小火草
小火草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小火草

别名

细火草、天青地白、小火绒草

来源

菊科小火草Leontopodium forrestianum Hand.-Mazz.,以全草入药。

生境分布

云南。

性味

甘、淡,平。

功能主治

清肝明目,消炎生肌,止咳驱虫。主治小儿腹泻,蛔虫症,感冒咳嗽,急、慢性支气管炎,角膜云翳;外用治外伤,疮疡久不收口。

用法用量

0.2~1两。外用鲜品适量,捣烂,外敷患处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华本草》:小火草

拼音注音
Xiǎo Huǒ Cǎo
别名

细火草、天青地白、小火绒草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鼠曲火绒草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eontopodium forrestianum Hand.-Mazz.

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400-4000m的高山与亚高山干燥草地、石砾地及灌丛的边缘,不常见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西北部澜沧江、怒江等地。

原形态

鼠曲火绒草 多年生草本,高2-10cm。根状茎纤细,有多数疏散或较密集丛生的花茎和根出条。根出条纤细,有疏生的叶和顶生近莲座状的叶丛。花茎一分枝或基部有分枝,被绵状薄茸毛,下部有较密、上部有较疏的叶;节间长2-8mm;基部叶在花期枯萎宿存。叶线形,长圆状或倒披针状线形,长8-11mm,宽1.5-2.5mm;基部叶和莲座状叶较小,长5mm,宽1.5mm,无柄,上面被蛛丝状毛,下面被白色或灰色茸毛;苞叶多数,与茎上部叶同形或稍宽,上面除基部被较下面更多的细绵毛外,被污黄绿色茸毛,下面被较密的灰白色茸毛,较花序稍长或长2倍,多少开展成密集的苞叶群。头状花序,径5-7mm,1-3个,必集;总苞被灰黄色长柔毛;总苞片约3层,披针形,先端尖,常撕裂,深褐色,露出毛茸之上;小花异型,有少数雄花;花冠上部紫红色;雄花花冠细管关,上部四分之一钟状,裂片小;雌花花冠丝关;冠毛较花冠稍长,赭黄色,纤细,下部有细锯齿;雄花冠毛稍粗;不育的子房无毛。瘦果稍有乳头状短毛。花期7-9月,果期9-10月。

性味

味甘;淡;性平

功能主治

清肝明目;驱虫消积;解毒生肌。主角膜云翳;小儿腹泻;蛔虫病;感冒;咳嗽;疮疡久不收口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小火草

功效作用

功能
清肝明目,驱虫消积,解毒生肌。
主治
用于角膜云翳,小儿腹泻,蛔虫病,感冒,咳嗽,疮疡久不收口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相关论述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清肝明目,消炎生肌,止咳杀虫。主治小儿腹泻,蛔虫症,感冒咳嗽,急、慢性支气管炎,角膜云翳,外伤疮疡久不收口。”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夏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菊科植物鼠曲火绒草。
形态特征
多年生草本,根状茎纤细,有多数疏散或较密集丛生的花茎和根出条。根出条纤细,直立,有多少疏生的叶和顶生近莲座状的叶丛。花茎直立,高2-10厘米,纤细或稍强壮,草质,不分枝或基部有分枝,被棉状薄茸毛,下部有较密、上部有较疏的叶;节间长2-8毫米;基部叶在花期枯萎宿存,叶线形,长圆状或倒披针状线形,长8-11毫米,宽1.5-2.5毫米,基部叶和莲座状叶较小,长5毫米,宽1.5毫米,顶端钝或稍尖,有小尖头,基部稍狭,无柄,边缘平,上面黄绿色,被蛛丝状毛,下面被白色或灰色茸毛;中脉细,在下面稍高起。苞叶多数,与茎上部叶同形或较稍宽,上面除基部被较下面更多的细棉毛外,被污黄绿色茸毛,下面被较密的灰白色茸毛,较花序稍长或长2倍,多少开展成密集的径约12-23毫米的苞叶群。头状花序径5-7毫米,1-3个,稀达7个,密集。总苞长约4毫米,被灰黄色长柔毛;总苞片约3层,披针形,顶端尖,常撕裂,深褐色,露出毛茸之上。小花异形,有少数雄花。花冠上部紫红色,长3.5毫米;雄花花冠细管状,上部四分之一钟状,裂片小;雌花花冠丝状。冠毛较花冠稍长,赭黄色,纤细,下部有细锯齿;雄花冠毛稍粗。不育的子房无毛;瘦果稍有乳头状短毛。花期7-9月;果期9-10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云南西北部澜沧江、怒江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3400-4000m的高山与亚高山干燥草地、石砾地及灌丛的边缘,不常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