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蕨鸡

铁蕨鸡,中药名。为金星蕨科新月蕨属植物多羽新月蕨Pronephriumnudatum(Roxb.)Holtt.的根茎。植物多羽新月蕨,分布于我国贵州(兴义)、云南(思茅、勐腊、景洪、城康、盈江一瑞丽)、西藏(墨脱)等地,锡金、印度北部、缅甸、越南、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。具有通经活络,理气化湿之功效。主治月经不调,劳伤疼痛,气滞胃痛,痢疾。
别名 散血莲《贵州草药》
药味 味苦
药性
归经 味苦,性寒。入心、胃经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通经活络,理气化湿。
主治 月经不调,劳伤疼痛,气滞胃痛,痢疾。
铁蕨鸡
  • 铁蕨鸡
  • 铁蕨鸡
铁蕨鸡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铁蕨鸡

拼音注音
Tiě Jué Jī
别名

大羽新月蕨、散血莲

来源

蕨类蹄盖蕨科铁蕨鸡Abacopteris multilineata (Wall.)Ching,以根状茎入药。

生境分布

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。

性味

苦,寒。

功能主治

通经活络,理气利湿。主治劳伤,胃气痛,痢疾,月经不调。

用法用量

配方用。3钱。
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铁蕨鸡

拼音注音
Tiě Jué Jī
别名

散血连

出处

《贵州草药》

来源

为金星蕨科植物多羽新月蕨根茎。秋季采收。

生境分布

生于山间林荫处。分布云南、贵州、广西等地。

原形态

多年生草本。根茎横走,疏被棕褐色鳞片。叶柄远生,长30~50厘米,黄绿色,光滑无毛,基部疏被鳞片;单数羽状复叶,长30~50厘米;羽片约13对,互生,线形,长15~18厘米,宽1.5~2厘米,先端尾尖,基部阔楔形,边缘有粗锯齿,下面无毛,有腺状疣点,侧脉平行,两侧脉间有细脉5~7对。孢子囊群圆形,分离,无囊群盖。孢子肾状,两面形。

性味

性寒,味苦涩。

功能主治

通经,活络,理气,利湿。

复方

①治劳伤:铁蕨鸡、岩防风、赶血王各五钱,雷公槁、见血飞、岩马桑各三钱。泡酒,日服二次,每次五钱至一两。

②治胃气痛:铁蕨鸡、川芎、爬岩香各等量。切细吞服,每次一钱;或煨水服。

③治痢疾:铁蕨鸡、翻白草各三钱。煨水服。

④治月经不调:铁蕨鸡、赶血王各五钱。煨水服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铁蕨鸡

拼音注音
Tiě Jué Jī
别名

散血连

英文名
Naked pronephrium nudatum(Roxb.)Holtt.
出处
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金星蕨科植物多羽新月蕨根茎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onephrium nudatum(Roxb.)Holtt.[Abacopteris multilineatum(Wall.ex Hook.)Ching]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1200m的常绿阔叶林下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云南、贵州、西藏等地。

原形态

多年生草本。根茎横走,疏被棕褐色鳞片。叶柄远生,长30-50cm,黄绿色,光滑无毛,基部疏被鳞片;单数羽状复叶,长30-50cm;羽片约13对,互生,线形,长15-18cm,宽1.5-2cm,先端尾尖,基部阔楔形,边缘有粗锯齿,下面无毛,有腺状疣点,侧脉平行,两侧脉间有细脉5-7对。孢子囊群圆形,分离,无囊群盖。孢子肾状,两面形。

归经

心;胃经

性味

寒;苦;涩

功能主治

通经活络;理气化湿。主月经不调;痢疾;气滞胃痛;劳伤疼痛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6-12g;或研末。

复方

①治劳伤:铁蕨鸡、岩防风、赶血王各五钱,雷公槁、见血飞、岩马桑各三钱。泡酒,日服二次,每次五钱至一网。②治胃气痛:铁蕨鸡、川芎、爬岩香各等量。切细吞服,每次一钱;或煨水服。③治痢疾:铁蕨鸡、翻白草各三钱。煨水服。④治月经不调:铁蕨鸡、赶血王各五钱。煨水服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铁蕨鸡

功效作用

功能
通经活络,理气化湿。
主治
月经不调,劳伤疼痛,气滞胃痛,痢疾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~12g;或研末。
相关论述

1、《贵州草药》:“通经,活络,理气,利湿。”

2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主治劳伤,胃气痛,痢疾,月经不调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月经不调,铁蕨鸡、赶血王各15g。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
2、治胃气痛,铁蕨鸡、川芎、爬岩香各等量。切细吞服,每次3g;或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
3、治痢疾,铁蕨鸡、翻白草各9g,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
4、治劳伤:铁蕨鸡、岩防凤、赶血王各15g,雷公槁、见血飞、岩马桑各3g。泡酒,日服二次,每次15-30g。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夏秋季采收,除去须根,洗净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金星蕨科新月蕨属植物多羽新月蕨。
形态特征
多羽新月蕨。别名大羽新月蕨,植株高可达2.5米。根状茎粗壮,横走,粗约1厘米,木质,褐棕色,疏被阔披针形鳞片。叶远生;叶柄长50~80(140)厘米,粗5~8(14)厘米,基部被棕色鳞片,向上光滑,褐棕色,向上为淡棕色;叶片长60~90厘米,中部以下宽26~40(60)厘米,长圆状阔卵形,奇数一回羽状;侧生羽片8~14(16)对,斜展,互生,近无柄,中部以下的长26~30(35)厘米,宽3~4(5)厘米,阔线状披针形,长渐尖头,基部近圆形或楔形,边缘具有规则的短尖粗锯齿,上部羽片略微缩短,顶生羽片和中部的同形,略短,基部两侧不对称,具长约1厘米的柄。叶脉两面清晰,侧脉两面隆起,近平展或斜展,并行,小脉斜展或斜上,下面隆起,在侧脉基部形成一个三角形网眼,向上形成并列的斜方形网眼。叶干后草质,绿色或灰绿色,下面沿叶脉疏被短刚毛,叶轴和羽轴两面被同样的毛,下面叶脉间有泡状突起。孢子囊群圆形,着生于小脉中部,在侧脉间排成2行;囊群盖小,上面被短毛。孢子囊体上无毛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我国贵州(兴义)、云南(思茅、勐腊、景洪、城康、盈江一瑞丽)、西藏(墨脱)等地,锡金、印度北部、缅甸、越南、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。
生长环境
生于山坡疏林下阴处,海拔120~1580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