蔷薇叶

蔷薇叶,中药名。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野蔷薇RosamultifloraThunb.的叶。分布于山东、江苏、河南等地。具有解毒消肿之功效。主治疮痈肿毒。
别名 -
药味 味甘
药性
归经 味甘,性凉
分类 -
产地 -
功能 解毒消肿。
主治 疮痈肿毒。
蔷薇叶
  • 蔷薇叶
  • 蔷薇叶
蔷薇叶

《中药大辞典》:蔷薇叶

拼音注音
Qiánɡ Wēi Yè
出处

《纲目》

来源

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

功能主治

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捣烂外敷,生肌收口。"

复方

①治下疳疮:黄蔷薇叶不拘多少,焙干为极细末,洗净敷上。(《摄生众妙方》)

②治痈疽脓成不溃:蔷薇叶,晒干研末,蜂蜜和醋调敷,露出疮顶,自溃。(《江西中医药》(12):59,1957)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蔷薇叶

拼音注音
Qiánɡ Wēi Yè
英文名
Leaf of Japanese Rose
出处
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叶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osa multiflora Thunb.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采叶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路旁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山东、江苏、河南等地。

原形态

野蔷薇 攀援灌木,小枝有短、粗稍弯曲皮刺。小叶5-9,近花序的小叶有时3,连叶柄长5-10cm;托叶篦齿状,大部贴生于叶柄;小叶片倒卵形,长圆形或卵形,长1.5-5cm,宽0.8-2.8cm,先端急尖或圆钝,基部近圆形或楔形,边缘有锯齿,上面无毛,下面有柔毛,小叶柄和轴有散生腺毛。花两性;多,朵簇排成圆锥状花序,花直径1.5-2cm;萼片5,披针形,有时中部具2个线形裂片;花瓣5,白色,宽倒卵形,先端微凹,基部楔形;雄蕊多数;花柱结合成束。果实近球形,直径6-8mm,红褐色或紫褐色,有光泽。花期5-6月。果期9-10月。

化学成分

叶含绿原酸(chlorogenic acid),木麻黄鞣亭(casuarictin)。

归经

脾经

性味

甘;凉

功能主治

解毒消肿。主疮痈肿毒

用法用量

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;或鲜用捣敷。

复方

①治下疳疮: 黄蔷薇叶不拘多少,焙干为极细末,洗净敷上。 (《摄生众妙方》)②治痈疽脓成不溃: 蔷薇叶,晒干研末,蜂蜜和醋调敷,露出疮顶,自溃。〔《江西中医药》(12):59,1957〕

各家论述

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捣烂外敷,生肌收口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: 蔷薇叶

功效作用

功能
解毒消肿。
主治
疮痈肿毒。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研粉调敷;或鲜品捣敷。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1、治下疳疮,蔷薇叶不拘多少,焙干为极细末,洗净敷上。(《摄生众妙方》)

2、治痈肿,野蔷薇枝头嫩叶适量,捣烂如泥。酌加鸡蛋捣匀,敷于患处,未成脓者自消,已成脓空出疮顶不敷,可自溃出脓。(《战备草药手册》)

3、治无名肿毒,鲜蔷薇叶,加食盐少许,捣烂外敷。(《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》)

4、治口疮,蔷薇叶焙干研末,每3g加冰片0.3g,同研搽患处。(《天津中草药》)

加工炮制

采收加工
夏、秋采叶,晒干。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蔷薇科蔷薇属植物野蔷薇。
形态特征
野蔷薇,别名墙麻、牛棘、墙薇《本经》,牛勒、山枣《吴普本草》,蔷蘼、山棘《别录》,蔷薇《葛洪方》,刺红《群芳谱》,雪客《花镜》,多花蔷薇《华北习见观赏植物》。攀援灌木,小枝有短、粗稍弯曲皮刺。小叶5-9,近花序的小叶有时3,连叶柄长5-10cm;托叶篦齿状,大部贴生于叶柄;小叶片倒卵形,长圆形或卵形,长1.5-5cm,宽0.8-2.8cm,先端急尖或圆钝,基部近圆形或楔形,边缘有锯齿,上面无毛,下面有柔毛,小叶柄和轴有散生腺毛。花两性;多朵排成圆锥状花序,花直径1.5-2cm;萼片5,披针形,有时中部具2个线形裂片;花瓣5,白色,宽倒卵形,先端微凹,基部楔形;雄蕊多数;花柱结合成束。果实近球形,直径6-8mm,红褐色或紫褐色,有光泽。花期5-6月。果期9-10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山东、江苏、河南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路旁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。